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6-11-15 09:10

  本文关键词:“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11年

“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李杨  

【摘要】:全球史自20世纪中叶兴起以来不仅给历史思维带来了新的视角,还为世界历史的编纂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已翻译出版的许多全球史论著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力求将中国史纳入于全球史之中,如《全球通史》、《西方的兴起》和《新全球史》等将中国史的研究纳入全球范围内去考察,强调跨国界、跨地域范围的比较与借鉴、互动与关联,使中国史研究具有新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学者吸收了全球史的新的视角与方法,用以研究中国历史,产生了新的成果,如在区域史研究中,史学家把中国放在东亚或整个亚洲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审视,从新的角度对历史上的中国以及亚洲与欧洲的关系进行了理解。在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加州学派”以全球视野为参照系,交互比较中西发展道路的歧异,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的范围之中,强调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国历史独特的发展逻辑。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史学家将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环境变迁中考察,从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和环境意识的角度发现了中国环境的变迁与世界许多的共性与特性,这样就对许多重要社会历史问题做出新的解释,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本文主要从这些著作和论文入手,论述他们如何运用“全球史观”来考察和研究中国的历史,以及全球史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史研究有着怎样的启发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选题意义7-9
  • 第二节 有关研究成果综述9-13
  • 第二章 什么是"全球史"?13-21
  • 第一节 全球史的兴起13-16
  • 第二节 全球史新视角与新方法简介16-21
  • 2.1 全球史带动历史思维的更新16-17
  • 2.2 新视角与新课题17-21
  • 第三章 欧美全球通史著作中有关中国史的论述21-32
  • 第一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及其对中国史的论述21-23
  • 第二节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史的论述23-26
  • 第三节 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及其对中国史的论述26-29
  • 第四节 对中国史研究的启发29-32
  • 第四章 运用全球史视角与方法的有关中国史研究32-43
  • 第一节 东亚贸易文化圈32-35
  • 4.1 东亚文化圈33-34
  • 4.2 东亚贸易圈34-35
  •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35-37
  • 第三节 中国环境史研究中的运用37-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金尧;;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2 赵轶峰;;《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3 黎淑仪;;宜兴紫砂之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J];东南文化;2009年02期

    4 梁志明;;东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J];东南亚研究;2006年06期

    5 梁志明;;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09年02期

    6 瞿商;;加州学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特色与创新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乔新华;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8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2006年01期

    9 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J];世界历史;2006年04期

    10 陈奉林;;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J];世界历史;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骁;吴于廑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史观之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董欣洁;;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编纂中的历史分期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6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柳平生;;探求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有机结合——由宋代经济史研究说开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张莹;;唐宋时期西部环境的变迁[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桂山;殖民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马克垚;;论农业社会的世界史体系[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周永卫;;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周辉;曾文忠;李叶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曾雄生;;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惔如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喆;福泽谕吉的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亮;集体化时代江西农垦运动(1958~1964)[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平;论世界历史整体及其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2 王文元;有关国际化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3 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1年03期

    4 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J];地理学报;1958年04期

    5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6 沃勒斯坦;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J];读书;1998年03期

    7 吴承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新思维[J];读书;1998年12期

    8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刘健,陈星,于革,王苏民;东亚小冰期气候形成中太阳辐射和火山灰作用的敏感性试验[J];湖泊科学;2002年02期

    10 王晴佳;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上)——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评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程美宝;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J];学术研究;2005年01期

    3 魏凤莲;;《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2期

    4 徐奉臻;用全球史观审视1500年以后的世界──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J];史学月刊;1997年06期

    5 张献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的播火者[J];世界文化;2009年11期

    6 李嘉曾;;全球史观与历史巧合[J];群言;2011年07期

    7 于沛;“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全球史观”和当代中国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8 黄冬冬;;浅谈高中教学中的全球史观[J];文学教育(中);2010年09期

    9 姜桂石;卢少志;;全球史观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俞金尧;;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传统与交往[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后记[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张注洪;;论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郑珺;;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佐藤文俊;李小林;;深切悼念山根幸夫先生[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6 车华玲;;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与历史学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金希教;;韩国的孙中山研究动向[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彭克明;周晓光;;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9 金希教;;韩国的中国观及其保守的历史[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10 巩华阳;;一九九二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鲁涛 湖南理工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侯旭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侯旭东;[N];学习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国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王平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乔新华;[N];光明日报;200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 郭子林;[N];团结报;2010年

    10 邢宇皓;[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井梅;嬗变与转型: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史学析论[D];复旦大学;2010年

    2 黄红霞;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曹小文;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3 艾雪华;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骁;吴于廑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史观之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自明;高中历史教材变革与教师应对[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宫莉;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罗宇;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芳含;哈佛学派明清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欣颖;美国Prentice Hall 2007年版《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国史内容述评[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芸;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近代殖民主义问题的回顾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5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