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5 21:26

  本文关键词: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4年

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

杨婧  

【摘要】:台湾史家杜维运,历时17年,于2004年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史学史》,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以一人之力撰述的多卷本的中国史学通史”。其中很多地方都突破了中国史学史的传统写法,比如在每一卷的结尾都有关于中国史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探讨。同时作者也十分注意对各个时代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挖掘。国内史家谢保成,继参与导师尹达著作《中国史学发展史》20年后,组织史学史队伍编写中国史学史,于2006年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大陆“迄今惟一一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其《中国史学史》采取按史学成长阶段和按基本系列相结合的框架,充分利用传统史书以外的材料,探索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及演变趋势。 杜维运和谢保成是台湾和大陆地区史学史研究知名学者。他们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集中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史学的认识。两书是本世纪初中国史学史的重要总结性著作。杜维运和谢保成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既有对传统史学优点的融会与继承,又有对社会和时代脉动、史学思潮、史著的分析与批评的新内容,吸收了近现代史学的诸多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两人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刚刚开始,鉴于两人的史学史研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体系,将两人的史学史研究背景体系及两书内容结合起来研究更能体现其《中国史学史》的特色,也能更好地认识把握新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与撰述的新发展、新成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人做过。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杜维运和谢保成的思想与学术背景、研究经历来探讨他们对于中国史学史的总体认识,如历史观、史学史分期、史学立场等。另一方面,史家是史学发展的主体,本文通过杜维运、谢保成史家的选取、史家思想与特点的认识,史家与时代的关系等,来探讨两人关注的侧重点、看待中国史学史的方式之差异,从而显现不同视角对于中国史学史内涵的折射的不同。具体来说,二人史学史分期之不同便是一个典型。杜维运以中西比较的角度,以较长时段的中西史学发展状况的对比为依据,同时注重将时代与史学作整体性的看待,兼顾中国各个时代史学的具体特点。谢保成按照史学的自身线索同时也按史书编纂的系列发展来考察中国史学。三者,通过初步的比较研究,归纳两人中国史学史研究与认识的基本特点,借助章学诚的说法,我们说杜著近乎“圆而神”,谢书接近“方以智”。智以藏往,是以谢书对于中国史学史的方方面面有着较为细致的叙述与讨论,可以说是内容较全面;神以知来,所以杜著比较中国与西方,在比较中看到中国史学的特点,即优长与不足,以及中国史学的世界地位,借以讨论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与命运。而这些都是中国史学史未来发展最为值得关切的大问题。 两部《中国史学史》,是新世纪中国史学史撰写的重要探索,体现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趋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史学特点[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李源涛;社会科学的方法与港台历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3 胡逢祥,李远涛;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4 陈立柱;;断代史学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谢保成;尹达的治学道路和学术贡献[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6 启良;;论刘勰的史学批评[J];江汉论坛;1990年04期

7 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8 岳帅;;杜维运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9 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10 谢保成;《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J];史学史研究;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3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熊寿康;读《辞源》(修订本)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沈庆利;;问解“李劼人难题”——兼析《死水微澜》的艺术奥秘[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7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8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1期

2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朱维铮;史学史三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周宝珠;隋唐时期的汴州与宣武军[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J];南开学报;2004年02期

7 姜胜利;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南开学报;2004年02期

8 周东平;;关于科举制起源的几点意见[J];历史研究;1984年06期

9 王永平;隋代江南士人的浮沉[J];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10 郭少棠;文化的冲击与超越:当代香港史学[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天石;;试论唐宋时期奴婢的雇佣化趋势[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修明;论历史研究的低谷期与高峰期——对史学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江汉论坛;1988年06期

2 侯德仁;;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史学正统论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9年07期

3 曾祥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13期

4 谷风;;刘节教授认为:中国史学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分五个时期[J];学术研究;1962年06期

5 葛兆光;晋代史学浅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6 许福谦;;“四胡”说[J];读书;1985年04期

7 ;《史学史研究》1987年总目[J];史学史研究;1987年04期

8 温肇桐;;中国绘画史学史发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年04期

9 瞿林东;马艳辉;曹守亮;;理性地对待过去 坚定地面向未来——瞿林东先生谈20世纪中国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1期

10 谢贵安;;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霍明琨;;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文献学价值述略[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印;[N];学习时报;200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越;[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武汉大学历史系 谢贵安;[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彭忠德;[N];光明日报;2000年

5 郑一奇;[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毛春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瞿林东;[N];光明日报;2000年

8 瞿林东;[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陈红峰;[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江苏省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婧;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王瑞;杜维运及其中国史学史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益萍;刘节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雯汶;论刘节的史学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永伟;王树民史学成就述论[D];安徽大学;2012年

6 丛晓立;吴泽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杰;杨翼骧的中国史学史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雷萱;民国时期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韬;李宗侗学术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成金;俞正燮的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6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