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史学二陈”及其学术精神

发布时间:2018-04-19 11:50

  本文选题:陈垣 + 陈寅恪 ; 参考:《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摘要】:陈垣和陈寅恪合称"史学二陈"。这一称谓产生于1950年代初。而"二陈"现象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二陈"在学术上均重视目录学、年代学,善以文字学治史,均在宗教史、蒙元史、明清史方面有重要建树,不仅在史学研究方面有诸多相同点,又相互交流,商榷学术,彼此影响。晚年在政治思想上虽有异趣,但在学术上追求"实事求是"的目标是一致的,殊途同归。"史学二陈"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最具魅力的现象之一,宜用学术眼光解读这一现象。
[Abstract]:Chen Yuan and Chen Yinke are known as "two Chen of historiography".This titl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1950 s.And the phenomenon of "er Chen" was formed in the 20 s and 30 s. ""in academic terms, they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ibliography, chronology, good literary studies, and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the history of Mongolia and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y not onl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but als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discuss the academic field."Influence each other.In his later years, though he had different interests in politics and thought, the academic goal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was the same.The second Chen of historiography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phenomena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985第三期专项经费资助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浦江;正视陈寅恪[J];读书;2004年02期

2 桑兵,林悟殊;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3 徐兆仁;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刘克敌;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6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7 王勋敏;陈寅恪历史阐释两题[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王川;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J];史学史研究;2003年01期

9 高波;;作为传奇述说的陈寅恪[J];粤海风;2010年05期

10 刘振华;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境界[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玉梅;;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浩;;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欧阳哲生;;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与中研院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波 通讯员 柏峰;莫使陈寅恪被“非学人化”[N];广州日报;2010年

2 高山杉;陈寅恪与天台梵本[N];东方早报;2010年

3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4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解明静;大匠示人以规矩 不为乾嘉作殿军[N];南方日报;2010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孟宪实;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N];光明日报;2005年

7 胡晓明;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别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程念祺;陈寅恪史学思想的精义[N];文汇报;2009年

9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10 王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先师赵光贤的“中国历史研究法”[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海龙;试论陈垣的佛教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4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渠兰;陈寅恪论《再生缘》[D];四川大学;2006年

7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燕萍;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周一良评传[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晓雪;史语所“明清史”研究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72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72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