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值得重视的观点——从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在北京的演讲谈起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思潮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这样。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国内外近年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批评日渐增长。既然如此,就要对其进行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本刊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仅希望能引起各界读者的更多关注,展开深入的讨论。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ost-modernism is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tability of language. Its ri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ople's belief in progress, the way in which history is divided, and the idea that individuals can know and act.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historiography is an objective f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fact that the criticism of postmodernism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s and answers. The four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do not represent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s position, but only hope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鼎山;;所谓“后现代派”小说[J];读书;1980年12期
2 董鼎山;;卡尔维诺的"幻想"小说[J];读书;1981年02期
3 吴焕加;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转变与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82年01期
4 袁可嘉;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三个问题[J];外国文学;1983年12期
5 李宗钧;《文学名词诠释》译介[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3期
6 董鼎山;;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小说 “后现代主义”及其他[J];读书;1983年10期
7 徐海昕;;布雷斯林《从现代到当代》[J];读书;1985年06期
8 张维城;美育和“后现代主义”[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9 杨学芹;也谈“观念更新”[J];西北美术;1986年01期
10 王天锡;一定要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做出抉择么?——建筑师札记[J];文艺研究;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鸿雁;;历史的选择——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衡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沈蒲生;张楠;;跨世纪建筑发展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秦敬民;;后现代医学文化中医患关系的道德论衡[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笑洁;;后现代美学思潮对博物馆的影响[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李准;;探讨建筑风格 重视城市美学(稿) 北京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建筑风格和城市美学问题的汇报[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一)[C];2000年
10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朱晖;全球化与后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宁逸;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学术阐释[N];文艺报;2000年
5 赵稀方;现代性的追寻与反省[N];学习时报;2000年
6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马海良;评陈永国教授《文化的政治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周瓒;女性主义:“真正的我”的经验?[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唐汉;微妙的后现代谋杀[N];科学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2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德荣;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齐爱国;人文生态的理想[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小楠;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平等与差异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文西;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1999年
2 刘在泉;笛卡尔、康德、胡塞尔[D];安徽大学;2002年
3 丁杰;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余旭鸿;转向:从追求艺术自身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D];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
5 沈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D];安徽大学;2003年
6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建安;宽容的深度[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祁海芹;我国社区教育运行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干承武;科学知识客观性的消解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刘映红;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羞感缺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75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7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