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宋代史学精神与史论诗

发布时间:2018-04-23 18:47

  本文选题:宋代 + 史学精神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文史通融,富有历史学识的主体文化特征,使宋代士子可以把宋代的史学思想、精神渗透到史论诗的创作中。具体而言,受以史为鉴、探求治道的史学精神影响,宋代史论诗体现出强烈的史鉴意识,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尤其强调从君主角度探寻兴亡之因。注重史料选择,重在把握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具有垂法训诫意义的事件与人物,题材选择具有典型性、趋同性。疑经辨伪、不拘成说的史学精神,使史论诗敢于怀疑传统经史之义,注重历史的细致辨析,表达己见,促成了翻案体的盛行。适应重建思想秩序的时代要求,伴随着新儒学的建构,宋代史学完成了指导思想的儒家化,以理观史成为宋代士子的着眼点,史论诗的内蕴也因此上升到哲学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哲学性质;多从义理角度评价人物,发明史义,在历史认知上有鲜明的道德化、义理化倾向;褒儒颂隐成为基本的题材倾向,特别是在探求义理时,始终以尊王为本,具有鲜明的正统意识,形成了强烈的褒贬之风。
[Abstract]:Literature and history are flexible and rich in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the mai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s can infiltrate the Song Dynasty's historical thoughts and spirit into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poetry. Specifically,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spirit of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seeking to govern the Tao, the poetry of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Song Dynasty embodies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cal review,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human beings in historical activities, and 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rise and f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narch. Focusing on the se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emphasis is on grasping the events and characters with significance of law and admon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mes is typical and convergent. The spirit of historiography, which makes the historical poems dare to doubt th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tory and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the style of turning over the case.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o-Confucianism,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Song Dynasty has completed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its guiding ideology, which has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cholar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ems on the history has thus risen to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 nature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evaluates fig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stice and theory, invents historical meaning, has a distinct tendency of moralization and rationalism in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accolades Confucianism and concealment as a basic theme tendency,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seeking justice. Respect for the king has always been based, with a clear sense of orthodoxy, formed a strong wind of praise and derog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东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C751093)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0WD05)“宋型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咏史诗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2;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7 袁晓薇;从“柳七风味”到“自是一家”──论柳永、苏轼词消息相通及其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郭淑新;朱子、阳明圣人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赵生群;蔡德龙;;《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4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7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大顺;欧梅唱和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泽棠;;宋人注宋诗与“以史证诗”[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游上;吹口哨 西蜀名士的潇洒[N];成都日报;2008年

2 刘構;长篇历史小说《赵宋王朝》还原大宋气象[N];文艺报;2006年

3 张晗;当历史转变为常识[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新世纪 新诗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郦波;王世贞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93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93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