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4-23 14:21

  本文选题:民国史学 + 梁启超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梁启超、胡适、郭沫若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具有坐标意义的学者。他们都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旨趣,在多个学术领域尽显才华,是"球形的发展"式的天才学者。他们均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其中的同异,与他们的个人气质、经学倾向、求学经历、政治观点等,均有紧密的联系。
[Abstract]:Liang Qichao, Hu Shi and Guo Moruo are scholars with coordinate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They all aim at "but not as a teacher" and display their talents in many academic fields. They are "globular development" geniuses. They all have distinct academic personality, 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temperament, academic tendency, academic experience, political views, etc.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5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涛;;析梁启超的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7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孙承希;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D];河南大学;2002年

9 何杰民;论纳兰性德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郑国;民国前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丰;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J];考古与文物;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学;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朱慧颖;梁启超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01期

3 王健;梁启超史学认识论之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张越;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J];学术研究;2002年12期

5 杜小军;;再论梁启超《新史学》[J];考试周刊;2008年41期

6 常兰会;;浅谈梁启超对史料的辨伪方法[J];兰台世界;2009年17期

7 张锡勤;论梁启超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中的贡献[J];求是学刊;1985年01期

8 吴嘉勋;梁启超与晚清西学[J];史林;1986年01期

9 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10 杜丽星;;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J];华章;2009年2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王也扬;历史能否作为科学来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庄桂成 岳凯华;梁启超的进化论世界观[N];光明日报;2005年

3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马宝珠;史学与新闻[N];北京日报;2008年

4 新疆博湖县博湖中学 袁晓满;梁启超进化史观对历史的影响[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5 李喜所;梁启超晚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6 刘文楠;并非实录的“实录”[N];文汇报;2010年

7 侯且岸;关于“以德治国”的断想[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10 ■黄兴涛 ■刘正寅;“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4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7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安尊华;试论梁启超的史料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5 颜娜;梁启超史学认识论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晨;梁启超与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义取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屠艳;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9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秋s,

本文编号:1792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92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