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25 14:30

  本文选题:陈寅恪 + 历史人物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陈寅恪十分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品评,力求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得出许多新见解,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在评价标准方面提出了独立与自由之标准、社会进步或发展标准、历史主义标准等;在评价方法上运用了"真了解"、方面论等。
[Abstract]:Chen Yinqu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strives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draws many new views. I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is historical thought. He put forward the standard of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social progress or development standard, the standard of historicism, and so on. True understanding, aspec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ZS002)
【分类号】:K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梓;陈寅恪史学的民族文化特征[J];历史教学;1999年10期

2 徐国利;李天星;;中国当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2012年06期

3 傅杰;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4 刘梦溪;;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J];学术月刊;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飞;;王国维与陈寅恪为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戴旭旺;;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程二奇;;陈寅恪佚文偶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田彬;;王国维与陈寅恪考据史观之比较[J];沧桑;2010年02期

5 陆远;;对花还忆去年人——以序跋作品考察陈寅恪的学术理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黄守愚;;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陆远;;序跋:理解陈寅恪学术理路的一种向度[J];东方论坛;2008年03期

8 刘文锁;;《渐中语类》补白[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9 牛润珍;杜学霞;;甘以血躯筑长城——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史学家中的表现[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1期

10 容曙;;大学英语课开讲辞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4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8 曹印双;唐代政治文化研究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纲[D];云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胡睿臻;“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D];兰州大学;2011年

3 蒲国蓉;利润共享与企业的治理结构[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高东海 ;陈寅恪与敦煌学[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贾海燕;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彭雷霆;“五四”后迟来的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佘小云;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跃庭;“双向的煎熬”: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宁波;4-5世纪黄河流域坞堡问题再考察[D];吉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廷嘉;;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2 郑师渠;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周兴j;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苏双碧;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5 罗耀九;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6 王纪河;;浅谈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7 瞿林东;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徐梁伯;民国时期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刍议——以林森为个案[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9 王学典 ,王钢城;历史学若干基本共识的再检讨及发展前景——访王学典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1期

10 高希中;;道德标准与当代历史人物评价[J];兰州学刊;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燕南,杨树坤;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罗志田;;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J];文史知识;2009年02期

3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4 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5 朱发建;从“陈寅恪热”看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6 王子今;“肥瘠荣悴”[J];读书;2001年10期

7 赵万峰;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赵万峰;试析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观的主要原则[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蔡鸿生;陈寅恪史学的魅力[J];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10 朱利民,黄,

本文编号:1801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01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