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考论
本文选题:徐中舒 + 古史三重证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摘要】:学理意义上古史三重证法的提出者,现代学术史文献中不甚明了。有关资料表明,徐中舒先生是古史三重证的最早提出者,徐先生及其弟子唐嘉弘先生是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积极实践者。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蓬勃发展则不断为古史三重证的现代新史学方法论提供崭新的素材,补充丰富的内涵。
[Abstract]:In the academic sense, the author of the triple proof of ancient history is not very clear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literature. The relevant data show that Mr. Xu Zhongshu was the first to propose the triple proof in ancient history, and Mr. Xu and his disciple Tang Jiahong were the active practitioners of thi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cultural anthropology provides new materials and rich connotations for the methodology of modern new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K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宗刚;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2 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中国远古气候学史关系的若干问题[J];大自然探索;1993年04期
3 贾振勇;;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政治抉择[J];郭沫若学刊;2005年04期
4 谢维扬;先秦时期中原周边地区国家化进程的三种模式(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王子超;河南出土商周金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6 李玲;;“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性爱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澄霞;创新求新中感伤的青春行旅——论创造社的流派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陈盾;中国上古胶粘剂及应用[J];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04期
9 姜伯勤;中国祆教画像石在艺术史上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丽蓉;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D];四川大学;2004年
2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5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陆招英;闽方言群音系与侗台语关系词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顾漫;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9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10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江;安般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黄潜;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的启蒙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素贞;霸王别姬:一个故事的多重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川;《山海经》神话记录系统性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永明;《山海经》中的“尸”文化[D];河南大学;2007年
6 潘晓玲;“列国”系列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景秀丽;先秦文学中的马及其文化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董毅;从“文明冲突论”看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危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毛莉菁;耸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对金字塔”[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召开第三届年会[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李鹏年;内阁大库——清代最重要的档案库[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
3 苏宝荣;对《左传选》某些注释的商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任乃强;我国黄金铸币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3期
5 姚政;;古曾国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唐志凯;释hua[J];求是学刊;1981年04期
7 宝才 ,玉良;先秦史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J];人文杂志;1981年04期
8 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J];民族研究;1981年05期
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中国语言学会召开首届年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 朱炳祥;;“风”之还原[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何];;试论禹与鱼凫族的关系[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志虎;;鬼方、(犭严)狁同为塞种说[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詹子庆;;周人自称“有夏”原因探析[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大立;;从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巢居刻划谈起[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党相魁;;释甲骨文“■”[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发喜;;甲骨文女性文化简论[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女性为美好的象征[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双新;;“祀、年、岁、载"——上古记年词语的综合考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学勤;夏商周文化的异与同[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龙伟 任羽中;书读时尚刊读旧[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王思治;清史研究的“一种清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赵熊;篆刻学习工具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刘丰;论战国时期儒家的选举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朱彦民;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王志民;中国早期文明的重心——齐鲁[N];联合日报;2008年
8 王东杰;让“听不懂”的老师讲下去[N];南方周末;2008年
9 彭裕商 四川大学;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周书灿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谁是“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1803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0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