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
本文选题:古代 + 中国 ; 参考:《求是学刊》2012年06期
【摘要】: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及史学之比较,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栏目的三篇文章,或在比较的视野下研究中国和西方历史及史学的某一问题,或对中西史学某一问题作对称性的比较,均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历史及史学的核心问题。蒋重跃教授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学者对"道"的理解习惯于意会和描述。近代中国学者多参考西方"基始"或"本体"等概念来界说"道"的内涵。然而西方的"基始"等概念强调的是内涵的横向构成要素和方式,《老子》的"道"强调的则是"道"纵向变化的历史性。杨共乐教授的文章认为,人才强国是罗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罗马在向其他文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易宁教授的文章讨论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他指出,对于历史变化的认识,中西史家的认识之异中亦各存其所同。中国史家重视历史在纵向时间上的变化与横向空间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西方史家则重视从一个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的变化。此两方面之不同,是古代中西历史思维在最深的层次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Abstract]:The comparison of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the West is a long-term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The three articles in this column, or to study a certain probl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or to make a symmetry comparison of a certain probl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ography, are all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e problem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According to Professor Jiang Zhongyue's articl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Tao is accustomed to meeting and describing.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often refer to western concepts such as "beginning" or "Noumenon"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Tao". However, the western concept of "beginning" emphasizes the horizontal elements and ways of connotation, while "Tao" of Laozi emphasizes the history of the vertical change of "Tao". Professor Yang Tongle'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talent power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apid rise of Rome.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from other civilizations, Rome constantly enriched itself and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rofessor Yi Ning'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history in the West.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changes,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ans in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Chinese historian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changes in vertical time and horizontal spatial content, while western historians attach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an invariable basis poi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aspect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 on the deepest level.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古代希腊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易宁;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易宁;陈金海;;李维的史学思想与罗马史学传统[J];史学史研究;2009年04期
3 方志强;;攸西比乌斯的《教会史》与普世史传统[J];史学史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的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成宪;;对“中国教育史”的几层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易宁;;关于西方古代史学“实质主义”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2008年04期
2 易宁;;古代希腊史学的普世观念[J];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3 刘林海;;早期基督教的历史分期理论及其特点[J];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4 易宁;论波利比乌《历史》的编纂体例及其思想[J];史学史研究;1994年02期
5 王晓朝;;西塞罗对希腊晚期三大伦理体系的批判[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810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1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