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孙皓晖“历史观”批判——《祭秦论》批驳系列之序言

发布时间:2018-04-30 09:09

  本文选题:历史观 + 批判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2年06期


【摘要】:孙皓晖颂"秦(始皇)"、尊"法"、批"儒"的"历史意识",并不满足于小说、电视的扩张,更要把它架设成"国家话语权"与"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化的方式塑造"民族新灵魂"。既已散布于"公共空间",就必须为之诘问辨析:孙氏的"文明史"主旨是否符合史实,有多少曲解与偏颇?他的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建设与公民意识的培养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本"《祭秦论》批驳"专题系列主要是写给中学老师的,以史实辨证为主,引伸到历史观与史学方法论。因为孙氏之论的危害,涉及到治学方法与思想偏向。激进的"文革"思维幽灵仍在游荡,史学工作者有义务为不熟悉那段历史的青年教师与中学生做些力能所及的醒世提示。
[Abstract]:Sun Haohui eulogized "Qin (first Emperor)", respected "Dharma" and criticized "Confucia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He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novels and television. Moreover, it should be set up as "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and "core value system" to shape "new soul of nation" in theoretical way. Since it has been scattered in "public space", it must be questioned and analyzed: whether Sun'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s in line with historical facts, how many misinterpretations and biases? What kind of negative impact will his value orientation hav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consciousness? This special series of criticism is mainly written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ainly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dialectical, extended to the historical view and historical methodology. Because of the harm of Sun's theory, it involves academic methods and ideological bias. The spirit of radical "Cultural Revolution" thinking is still loitering, and historians have an obligation to remind young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at period of history with the power and power to wake up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华东师大历史系;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K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斌;;神话迷雾中的人本主义曙光——解读修昔底德的历史观[J];天中学刊;2009年01期

2 张志刚;现代西方神学与历史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2期

3 陈冬冬;郑振捷;;《南史》、《北史》倾向统一的历史观及其得失[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4 严春宝;;历史研究的新视角[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宏;;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余桂芳;;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试评“西方中心论”对历史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8年18期

7 郑先兴;;《白虎通》的史学思想[J];南都学坛;2009年05期

8 师娅;;黄仁宇及其历史观[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6期

9 袁晓娟;;主体性的虚构诗意性的真实——论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陈丽丽;;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历史理解的差异[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予植;;究竟要摆脱什么样的历史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李创同;王志庆;;约阿基姆的历史观与历史哲学[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3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4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5 夏晓明;;试论李大钊的史学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8 黎澍;;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9 杨念群;;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10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卓恒;历史观与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牛锐 赵志研;今天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民族观历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赵世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N];光明日报;2001年

4 郭淑新;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N];光明日报;2001年

5 景德祥(本报书评人);伊格尔斯:抹去兰克史学的光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尤学工;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历程的总结[N];光明日报;2007年

8 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张海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李湘;谈谈历史评价中的价值观问题[N];辽宁日报;2008年

10 张汝伦;在何种意义上讨论“转型”问题[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5 梁民愫;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在中国的反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晶洁;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琳;孔子的历史观与史学意识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

本文编号:1823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23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7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