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视域内的“历史终结论”:德里达与福山之争
本文选题:历史终结论 + 德里达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5期
【摘要】:德里达与福山关于历史是否有终结这一问题曾展开激烈的论争,在学术基本立场上,德里达与福山之间存在针锋相对的方法和观点分歧。但德里达的解构方法与福山的"终结论"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对立的关系,德里达并不完全反对历史性的承诺,关键在于允诺要兑现,要有行动、实践。德里达之所以反对福山,更在于反对其乐观与武断。德里达与福山之间的思想有融合之处,都是要回答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人类如何生活得更好。
[Abstract]:Derrida and Fushan have had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history has ended or not. On the basic academic standpoint, Derrida and Fushan have a tit-for-tat difference in methods and viewpoints. But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method and Fukuyama's "end theory" are not a kind of diametrically opposed relationship. Derrida does not completely oppose the historic promise, the key lies in the promise to be fulfilled, must have the action, the practice. Derrida's opposition to Fukuyama lies in his opposition to optimism and arbitrariness. The integration of Derrida and Fukuyama is to answer how human beings live better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QN2013050)
【分类号】:K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宋一;;“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魏萍;霍涌泉;;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与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晓桂;马克思的幽灵在世界徘徊——读《马克思的幽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严骁骁;;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文龙;全球化陷阱与第三世界的发展[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江云琴;;失语的一群,失落的世界——《小城畸人》之解构性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桂娜;;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再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解读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调整与现代文明的演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熊光清;;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许明;;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理论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10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洪军;;福音还是符咒?福山与德里达的“历史终结论”之辩[J];博览群书;2003年05期
2 王建斌;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孟凡杰;;对历史终结论当代复活的分析与批判——以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4 陈启能;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5 黄伟力;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李相中;;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溯源与展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7 郑伟;;福山“历史终结论”及其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误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倪娜;;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困境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9 李钧鹏;;历史终结论?——一项历史哲学的考察[J];哲学分析;2011年03期
10 刘晨晔;孙紫宸;;福山的历史发展根本动力思想批判[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从“历史终结论”到“生物技术威胁论”[N];光明日报;2002年
2 张纯厚 延安大学政治研究所;终结、冲突抑或崩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徐觉哉;中国模式质问“历史终结论”[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历史终结论”到对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自我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南京大学 顾肃;终结者续集:福山的中国之行[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佘碧平;他们何以看走了眼[N];东方早报;2013年
8 李慎明(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我不赞成这两种对待不同文明的理论[N];北京日报;2006年
9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福山的中国心结[N];北京日报;2013年
10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相中;没有终结的“历史终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鹏飞;历史终结论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勐;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山历史终结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紫宸;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严严;福山历史终结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李晓波;论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解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6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3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