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对中国史学的启示刍议
本文选题:后殖民主义 + 西方中心论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摘要】:后殖民主义继文化形态学派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对"西欧中心论"学说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清算。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后殖民主义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史学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中国史学应摒除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内部寻求中国史的基本线索,并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
[Abstract]:After the school of cultural form and postmodernism, post-colonialism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liqu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Western Europe-centrism. In today's global integration, some theories and methods put forward by post-colonialism have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hould put aside the western central theory in the study, base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 itself, seek the basic clue of Chinese history from within China, and examine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world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杨展;张照清;;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评《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7 余鸣鸿;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的突破[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f ;;传统中国社会中租佃制度对产出的作用分析——基于德怀特·希·帕金斯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9 娄永琪;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视点下的长三角农村居住形态[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10 张宏;;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批改;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田传浩;农地使用权市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论与来自苏浙鲁地区的经验[D];浙江大学;2003年
4 殷晓岚;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熊吉峰;转轨期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9 周红云;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对山东C县和湖北G市等地若干村落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张海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淼;规划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民主选举实践——以湖南B村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湛艳伦;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权力:一个乡(镇)视角的透视——以湖南合镇及白村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卢健松;变迁中的乡村生活[D];湖南大学;2002年
5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朱丽娟;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杨果;中国农地流动与集体地权制度改革[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吕志燕;合作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玉波;深化社会结构史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读后[J];历史研究;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进;当今国外史学思潮[J];世界历史;1986年11期
2 罗国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原则[J];道德与文明;1989年04期
3 李炳海;“西方中心论”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定势——《河殇》思考方式的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张岱年;;哲学与哲学史[J];哲学动态;1990年04期
5 陈正容;;鸦片战争与世界史[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6 徐晓风;阎东明;;浅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J];学习与探索;1990年03期
7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卢敦基;;翘首以待《汉学史》[J];中国出版;1991年03期
9 张京媛;;第三世界批评:民族·种族·性别[J];电影艺术;1991年01期
10 M.杰伊;张晓明;;《辩证的想象》中文版序言[J];世界哲学;199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杨胜生;;亨廷顿:预言家还是西方中心论者[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刘康;;瞿秋白与葛兰西——未相会的战友[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5 张显清;;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蔡仲;;“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世文;;全球化之时空本质与中国英语教育革命[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民雄;;经济全球化与儒家和谐观念[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启群(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全球伦理,,可能吗?[N];中国艺术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薄洁萍;文明史、世界史与中国世界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朱刚;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尴尬![N];文艺报;2000年
4 胡学常;列文森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臧学英;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N];光明日报;2001年
6 罗岗;《帝国》:对全球化的另类描述[N];文汇报;2001年
7 张伯瑜;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理论思辨(下)[N];音乐周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卓晓辉;全球化给教育带来了什么?[N];科学时报;2002年
9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皇甫积庆;一个典型视域中的批评生态[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欣欣;后冷战时期的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3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4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10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勤宝;后殖民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巴微;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萍萍;[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杨莉荣;哈克与吉姆关系之后现代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6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唐盈;文化研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解读[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兰希秀;后殖民理论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秀香;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50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5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