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环境史研究刍议
本文选题:环境史研究 + 生态学研究 ; 参考:《历史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正环境史探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与以往的历史研究相比,这一研究既充满着机遇,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几位资深的环境史学家均强调,环境史使历史学成为比从前更为困难的一门学问,历史学者必须尝试学习自然科学并掌握超出传统历史训练的相关知识。换言之,环境史必须采取跨领域或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途径。①根据研究主题不同,需要结合不同学科及其方法,有学者提出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学,它为环境史学家提供了最为巨大的帮助。②不过,如何做到两者的结合实属不易。例如"生态平衡"不仅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在环境史学界也是惯用术语,有的还把人类违
[Abstract]:The history of positive environmen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research is full of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es mor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everal senior environmental historians have stressed that environmental history makes history a more difficult subject than ever before and that historians must try to learn natural sciences and master knowledge that goes beyond traditional history training. In other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must take a cross-disciplinary 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matter, it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methods, and some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is ecology. It offers the greatest help to environmental historians. 2. However, how to combine the two is not easy. For example, "ecological balance" is not only popular in society, but also a common term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221001)
【分类号】:X1-09;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J];南开学报;2006年02期
2 唐纳德·沃斯特;侯文蕙;;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J];世界历史;2011年04期
3 高中信;世界狼的分布及种群现状[J];野生动物;1997年03期
4 阳含熙;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自然资源学报;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峻涛;赵雪冰;胡劭骥;许远钊;;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鸟类的时空变化及鸟击防治[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鲁静;鲍伟东;;北京天坛公园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调查[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胡好远;;种群内禀增长率精确值的简便求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3期
4 程冬保;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在白蚁防治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5 王景顺;吴秋芳;孙三虎;刘慧;;春季杨树苗圃主要地下害虫群落生态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刘世旺;徐艳霞;郑永良;;连翘乙醇提取物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7 苗秀莲;窦礼正;黄继志;吕晓敏;;几种生态因子对笼养川金丝猴行为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许扬;杨锋;高红军;;宁夏银川市湿地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9 黄族豪;刘忷发;;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10 金志民;杨春文;刘铸;刘春艳;;不同因子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宋翠艳;刘海涛;孙伟男;;达里诺尔湖和岗更湖瓦氏雅罗鱼血液生理指标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2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由希华;潘光;石敬华;李恒庆;;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王子今;;海西幻人来路考[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王慧;来琦芳;房文红;王建钢;;不同类型咸水的水产养殖研究[A];可持续水产养殖——资源、环境、质量——2003水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文慧鹃;王波;郑宜杉;林洪涛;张锦艳;周冰峰;;蜜蜂种群动态概念研究[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锦艳;文慧鹃;郑宜杉;林洪涛;周冰峰;;蜜蜂性比研究进展[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建红;邵金丽;车少臣;任桂芳;;北京园林绿地昆虫群落功能团的研究[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邵晨;施时迪;;繁殖期虎纹蛙形态特征和雌性性选择[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李虎;鸟类及其群落对崇西湿地生态恢复和生境重建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晓明;米氏冰草繁殖生态学特征及种群竞争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奇;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赵陆强;甘南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于志军;森林革蜱种群生态及希伯来花蜱卵蜡层抑菌分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福顺;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晓青;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斯惟;野生动物园规划与设计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仝磊;西双版纳地区鼠类食物贮藏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陈家媛;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良钜;围栏内黄麂采食选择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隋吉星;山东省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孟倩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兰;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洋;新疆两种荒漠蜥蜴两性异形、食性和繁殖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金霞;萼花臂尾轮虫形态和生态特征在中国东部的空间分化[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萍;曹凑贵;;“生态学”定义新解[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钞晓鸿;;文献与环境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3 包庆德,刘桂英;生态学研究视界的拓展轨迹扫描[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利华;;浅议中国环境史学建构[J];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5 范志勤;瑞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学研究两例[J];生态学报;1982年01期
6 金鉴明 ,周富祥;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学研究的探讨[J];科学通报;1974年12期
7 邱秋金;郑怀舟;郑宇;;开顶式气室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8 赵桂慎;郭兴华;;关于生态学的深层思考[J];生态经济;2009年10期
9 梁琴;;赤水河流域生态学研究与生态保护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10 林海芳,周启星;与环境管理有关的生态学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胡振琪;;矿区是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区域[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3 袁绪英;;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与措施探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邓雪nr;张垎娴;;城市生态思想之当代演进述评[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王桂忠;吴荔生;李少菁;;我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宋辉;刘忠辉;;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上的应用和发展[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世武;拾兵;;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任海;张倩媚;刘世忠;李跃林;申卫军;束文圣;谢振华;许明英;;用于屋顶绿化的生态系统箱的研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郭江涛;;西部大开发中改善沙漠生态系统的对策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国勤;祝志辉;;南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简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华;生态学研究与经济发展互动[N];经济日报;2004年
2 赵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中的资源利用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环境史研究异于环境变迁领域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建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自然与人文: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从计量看中国环境史研究手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梅雪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寻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高澜;潜滋暗长:欧洲环境史新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记者 耿晓明 通讯员 刘向阳;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童力;环境史研究呈现新趋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徐再荣;环境史研究的人文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琦;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芦苇与互花米草入侵的光合生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莲洁;室内安全生态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党雪瑞;陆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严雪;水生植物的逆境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孙风林;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8 陶金;中国耕地生态系统运行效应与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葛怀凤;基于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大坝下游生态保护适应性管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李其林;重庆市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宇;南海大亚湾澳头水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生态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刘琼;生态道德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5年
3 皮红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及其恢复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红燕;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无定河、黄东海生态系统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赵俊杰;面源污染控制的前置库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周积果;河流恢复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江腊沙;青藏铁路唐拉段建设对高寒生态系统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付博;3S技术支持下的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肃斌;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与恢复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冯存;开封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8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6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