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5-28 00:30

  本文选题:明清发展模式 + 土地所有权权益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0年06期


【摘要】: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纪末期是停滞的,并于19世纪以后便开始解体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在新机遇之下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个发展模式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大部分人提供了高于全球平均标准的生活水平。尽管它已走到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对这个模式的评价,应当将其视做通向现代世界道路的一个特别模式,需要依据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给予恰当的评价。
[Abstract]: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nants obtained very strong land use rights in various ways, which prompted them to increase their investment in land and participate in local affairs extensively. In order to increase income, the family-oriented commercial handicraft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handicraft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ich areas of China. This model promotes population migration, which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o solve so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other ecologically stressed areas. This pattern stagnated in the late 18 th century and began to disintegrate after the 19 th century.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world economic ties, China's coastal areas are developing under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widening the gap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mainland. This model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viding most people with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Although it has reached the limit of its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of this mode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model on the road to the modern world, which needs to be properly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ina's own situation.
【作者单位】: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K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晨;;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叶茂;;“封建”新辨——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栾成显;;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钱双逢;冷树青;;论社会系统转型的中国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包庆德;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4期

6 王奎;张驰;;20世纪初我国农民生活贫困之原因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7 欧阳铁光;;灾荒与农民的生存危机——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陈玮,胡江瑜;四川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J];华中建筑;2001年02期

9 郭璇;移民社会的缩影——重庆“湖广会馆”文化内涵三题(续)[J];华中建筑;2002年02期

10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祸因素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琼;;自然灾害与社会流弊——以1935年湖北汉水水灾为例[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邓振镛;吕世华;文小航;黄涛;黄蕾诺;奚立宗;董安祥;徐金芳;;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柴玲;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小军;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汤黎;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刘昊;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4)[D];上海大学;2010年

8 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黎霞;负荷人生: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惜清;清代台湾自然灾害与社会各界的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党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夏令儿童会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义;民国时期福建霍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赘;民国以来鄱阳湖渔业与地方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金芬;民国时期云南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应对机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东亮;1957年山东大水灾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7 葛巧芝;北宋前五朝农政若干问题初探[D];河北大学;2008年

8 贾鸽;1946-1948年河北的疫情及其防治[D];河北大学;2008年

9 凌宇;近代河北井陉煤矿矿难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吴越;建国初期广西救灾治荒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娟;;黑格尔民族精神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姜建蓉;;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年01期

3 夏城;;镇江魅力[J];上海房地;2010年01期

4 葛大威;;守望天明[J];天风;2010年02期

5 杜建;;“海派文化对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0年01期

6 杨生平;;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主持人语[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陈德玺;;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的焦虑[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1期

8 王晋新;;人间与天庭——麦克尼尔与汤因比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分歧[J];古代文明;2010年01期

9 杨和平;;全球化需要“整体史观”理念下的世界史——从新版《世界史·近代卷》教材谈起[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向剑帼;;今天,我们怎么报道中国[J];对外传播;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孔清;陈银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政府职能定位与路径选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齐震;;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A];2010(第26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杨兆宏;刘海洋;;长三角休闲体育市场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东东;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O_3、SO_2和NO_2的观测和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俞向明;;2006-2008年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SO_2浓度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康汉青;朱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主要污染气体的数值模拟[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李健民;杨耀武;张仁开;刘小玲;;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若干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恩祥;;入境旅游流AQ的流动规律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向东;杨锋;郭毛选;;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土地利用分类的讨论[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钟杨;朱玉碧;;重庆地票交易市场运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关仕新;拆迁与补偿条例:民法角度的解析[N];检察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陈续;“江淮崛起”的轨迹[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陈振凯;我国全面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记者 吴贻伙 通讯员 路笑妍 任雪红;盲目施工“三无”工程巡查严重不负责任[N];检察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李荣;“三区联动”托举“知识杨浦”[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蒋丽英;黄标车能不能改成绿色?[N];苏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小乐;摆脱媒体局限 实地考察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王国义 王冬梅 通讯员 陈谷平;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N];组织人事报;2010年

10 记者 吴建明 茹捷;我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N];闽东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淼;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2 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晓军;城市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薛健;复杂网络视角下台海区域间产业及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司尚奇;我国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磊;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杜宪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前提”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智奇;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污染水体的微生物修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沈颖;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权权属界定与估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钢;虚拟与现实[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陈安民;超越分野[D];西南大学;2010年

5 成亚慧;马克思的个人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琳;京津冀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施永红;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淑倩;安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查玲;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生存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光成;渤海跨海通道对东北运输格局的影响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4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44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