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民族性:郑鹤声史学精神探析
本文选题:史料派 + 《中国近世史》 ; 参考:《文史哲》2011年05期
【摘要】:郑鹤声先生的史学论著向以史料充分而见长,同时还表现出超前的全球化视野和浓郁的民族情怀。以16世纪为近代史开端的《中国近世史》,从国际贸易、外币流入与金融安全、外来宗教传播与内政安全、西学传入与科学民主思想传播等层面阐述了全球化对于中国近三百年历史之影响;他坚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故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史、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以及清朝边疆民族史,也构成了他的主要研究领域。
[Abstract]:Zheng Hesheng's historiography works are full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lso show advanced globalization and strong national feelings.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which began in the 16th century, originated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nflow of foreig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the spread of foreign religions and the security of internal affair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spread of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ideas have expounde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a's nearly 300 years of history, and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istory teaching are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reat cause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he history of foreign relat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istory and document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frontier nationality in Qing Dynasty also constituted his main research fiel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成刚;李杰;;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的主旋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07期
2 胡逢祥;历史学的自省:从经验到理性的转折——略评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史学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虎;《中国近世史》评述[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宗汉;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3 于文善;;魏野畴与《中国近世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陈峰;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J];文史哲;2003年03期
5 张越;;试析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和历史考证方法的重视[J];史学集刊;2006年02期
6 陈峰;;考据学人眼中的唯物史观史学——以童书业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吴学文;;史料派与史观派分野之原因刍议[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8 李吉东;;史料对中国史学转型的制约[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9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10 陈峰;20世纪30年代吴晗史学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本文编号:1947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4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