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火柴制造业
本文选题:火柴制造 + 火柴梗 ; 参考:《晋阳学刊》2012年04期
【摘要】:火柴的发明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火柴制造业出现,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大量外资和华资火柴厂共同致力于在中国境内生产并销售火柴。火柴的制造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和生产、生活环境安全问题。火柴梗的制造消耗大量木材,日本、沙俄帝国主义依仗侵略特权,掠夺式、破坏式的大肆砍伐中国森林资源,严重破坏中国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早期生产的黄磷火柴存在着严重的磷毒问题,污染生产环境,损害工人身体健康。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还影响了周围居民聚居区的生活环境。随着技术的进步,黄磷火柴被弃用,磷毒的问题得到解决。但硫化磷火柴的生产依然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等安全问题。中国火柴制造业的发展史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技术的进步,但没有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无法尽快、彻底解决。
[Abstract]:The invention of matches began in Europ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and Chinese match factories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and sell matches in China. The manufacture of matches bring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safety problems. The manufacture of matches stems consumes a great deal of wood. Japan and Russian imperialism, relying on the privileges of aggression, predatory and destructive deforestation of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s deteriorating. The yellow phosphorus matches produced in the early period have serious problem of phosphorus toxicity, which pollute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damage the health of workers. The toxic and harmful gases produced in production also affe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areas. Wit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yellow phosphorus matches were abandoned and the problem of phosphorus toxicity was solved. However, the production of phosphorous sulfide matches still has serious fire hazards and other safety problem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s that the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pends on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but without the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of the n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not be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F4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近世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再讨论[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董惠民;;浔商对近代浙北民族企业的开创及社会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王俊龙;;试论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苏全有;王丽霞;;交通部与北洋时期铁路职业教育述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颖;;不确定性与近代中国家族公司的制度创新[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6 杨宇辰;杨艳春;;20世纪前期买办阶层职业收入分析——以行业为视角[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7 马良玉;宫丽艳;;近代哈尔滨俄侨群体发展与消亡历史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8 陈明杰;;盛宣怀与华盛纺织总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翔;;近代农家兼业经济的演化——以长三角地区蚕丝生产为中心的考察[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邓泽辉;中国近代工业进口替代的启动与对外贸易[J];昌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纪辛;;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粮食进口[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2 温洪玉;;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关税减免政策述评[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虞和平;;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4 黄菊艳;;日军侵粤对广东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5 吴景平;何旭艳;;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信托业[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袁成毅;;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述评[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刘德恩;职员阶层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4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5 时广东;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邱国盛;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8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沈宁;20世纪20—30年代火柴工人的生存状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延功;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永增;试论滦州、开平矿务公司的合并[D];河北大学;2000年
5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陆兴忍;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丹;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布林;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技术贸易(1932-1949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安中;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工矿业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微;;论近代景德镇瓷业困境中“瓷画”兴起的必然性[J];中国陶瓷工业;2007年06期
2 张忠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棉纺织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特点——以上海纺织株式会社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3 李凯灿;;浅析近代灾荒的成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9年14期
4 陈媛;;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特征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1期
5 岳爱武;;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起始时间考证[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4期
6 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以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为视角[J];中国陶瓷;2011年03期
7 刘国习;曾桂林;;近代广西的水灾及其社会救济[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王安珠;;走进历史的水烟壶[J];中国烟草学报;2008年S1期
9 卢征良;;从“市场垄断”到“经济自卫”:近代中国水泥业同业联营问题浅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02期
10 任星;西洋饮食文明与近代中国饮食发展[J];中国食品;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笔谈[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2 傅国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世相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驻天津记者 李佳;进一步做大“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平 母克勤 张璐 通讯员 刘玫;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N];天津日报;2005年
7 刘梁;近代中国早期的地质学文献[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9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臧修(北京大学);“自下而上”的街头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素芬;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猛;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及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孙庆国;近代中国服装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8年
3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华平;中国民营铁路及其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华庚;《云起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聂会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参与”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申永富;从唐才常公法交涉思想看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蒙[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赵平;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铁路高等教育[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59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5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