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陈寅

发布时间:2018-06-01 10:00

  本文选题:中国礼学史 + 礼治 ; 参考:《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其史学研究路数堪为引领学界之旗帜,然而陈先生史学之精蕴识思尚有隐而未彰之处。就陈先生早年求学植根于经学,晚年在赠其弟子蒋天枢一序中流露出"续命河汾的向往",可知其毕生之学术可归宗于薪传儒家礼乐精神。陈先生这一思想应该说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已基本确立,1939年著成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探寻礼制因革与国家治乱的互动结构,总结中国礼治精神是陈先生留待今人的未尽学术工程。
[Abstract]:Chen Yinke is a famous historian in modern China, whose research path of historiography is the banner of leading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hidden points in Mr. Chen's theory of historiography. Chen's early studies were rooted i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in his later years, his disciple Jiang Tianshu showed his yearning for continued life in the preface of Jiang Tianshu. It can be seen that his lifelong learning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etiquette and music. Mr. Chen's thought should be said to have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teaching period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manuscript of the Origi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ritten in 1939,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fully embodies this thought.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structure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state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 and to summarize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rule of etiquette is Mr. Chen's unfinished academic project left to the pres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70040)科研成果之一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王堰永;;原意复归——意义创生:朱熹诠释学追寻的最佳境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姜家生;;研究生就业“既成事实”心理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华;;论孟子《诗》说在汉代的影响——以齐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彭启福;;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从“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武莉;;《今古奇观》体现出的人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郝兴宏;;象山、阳明“心即理”说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朱子善;;再说毋忘求真 陶研资料中有待澄清的一些问题[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鹤;;《国语》《左传》比较略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6 贾成祥;;中医“阳主阴从”的文化基因探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9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丘山石;;“处所”的追寻:“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莎;老子“道”的管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丽;陆九渊人生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征清;“天人合一”与新建构认识翻译范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世红;彭龟年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甘映红;论海瑞的行政人格[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燕南,杨树坤;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罗志田;;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J];文史知识;2009年02期

3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4 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5 朱发建;从“陈寅恪热”看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6 王子今;“肥瘠荣悴”[J];读书;2001年10期

7 赵万峰;析陈寅恪史学思想的形成因素及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赵万峰;试析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观的主要原则[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蔡鸿生;陈寅恪史学的魅力[J];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10 朱利民,黄,

本文编号:1963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63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