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

发布时间:2018-06-01 12:07

  本文选题:考据之学 + 清代学术 ; 参考:《文艺研究》2010年02期


【摘要】:考据基本是一种方法,在清代较长时间里却成了几乎涵盖一切的学名。这并非学者有计划的创设,而是一个在特定学风影响下自然形成的历史现象。它与古今学理都有所冲突,特别是其隐含的学术名称和治学对象之间的紧张,在当时就曾引起争辩。回到当时当地,看看当事人怎样思考和辩论这一问题,有助于从学术内在的逻辑理路认识这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现象。
[Abstract]:Textual research is basically a method,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a long time has become almost everything the scientific name. This is not a planned creation of scholars, but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naturally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particular style of study. It conflicts with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tension between its implied academic name and academic object, which caused controversy at that tim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is unique phenomenon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from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academic way to find out how the parties concerned think and debate this question back the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08JJD75208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黄晏妤;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杨星;;罗从彦之政治思想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7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8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周杨波;杨时理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年05期

2 吴忠匡;;吾师钱基博先生传略[J];中国文化;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森;;地理与考据之学影响下的清代都邑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彤磊;;戴震的学术思想分期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林国标;清初理学与清代学术[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刘瑾辉;;论焦循《孟子正义》之缺失[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刘瑾辉;;清代《孟子》考据学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廷华;;清代书法变异的学术背景[J];中国美术馆;2006年01期

7 吴学满;;论戴震从考据学对义理之学的回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梁结玲;;乾嘉学派与袁枚的诗学观念[J];文艺评论;2011年04期

9 叶幼明;;曾国藩和中国近代文化[J];船山学刊;1987年02期

10 赵良宇;;明代考据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学术地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磊;;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探微[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法周;;惠栋与清代学术[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李太平;;清代乾嘉汉学德育思想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任俊华;;倡导“华夏新国学”之缘起[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国利;;钱穆的考据学思想[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史革新;;晚清理学经世思潮略议[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庞万里;;浙东学派与乾嘉汉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姜广辉;詹海云;张寿安;刘君灿;林庆彰;;第二十一章 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9 李细珠;;倭仁交游述略[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10 高虹;沈汉炎;钟南;;从《曾国藩全集》的出版看首席编辑的编辑力[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汉民 吴国荣;学治贯通 汉宋兼综[N];光明日报;2007年

2 储朝晖,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批判怀疑学问兴[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李永斌;“先赔后赚”学问大[N];发展导报;2001年

4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 何康;吃饱吃好 学问不少[N];人民日报;2010年

5 ;管理的学问[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杨永文 成都仓库;做人做事有学问[N];人民武警报;2010年

7 鑫王;看盘的学问[N];江苏经济报;2001年

8 李东升;曾国藩的理财处事思想[N];财会信报;2006年

9 谭剑翔 谢琰;忽呼绢素翻砚水[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刘礼宾;便利店非油扩销有学问[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D];湖南大学;2008年

2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4 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9年

5 周俊武;激扬家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禧俊;《卮林》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杨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雷;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D];湖南大学;2007年

2 罗海云;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游欢孙;咸同年间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5 刘来春;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7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敖侠;曾国藩及其书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侯体鸿;教化兴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常耀弘;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4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64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