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发布时间:2018-06-03 01:39

  本文选题:市民社会 + 马克思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摘要】: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Abstract]:Mr. Mochizuki Kiyoji, the Japanese scholar, referred to Marx's historical theory as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However, from Marx's theoretical writing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early writings of Marx, is a relativ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his historical theory, which is mainly used to explain the modern times. The origin, foundation, premise and function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historical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Marx seldom uses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to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in Marx's view, the proletariat strives for freedom and liberation. The struggle is precisely the struggle to discard or eliminate the civil society and strive for human liberation. Therefore, for Marx, the foothold of his historical theory can not be "civil society", but only "human society" or "human societ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马克思与萨特异化理论之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史娜;;从批判国家主义的视角重述马克思人的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陶富源;钱亚琴;;和谐社会建构与人的全面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屹;;赫索格的心路历程探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9 李本松;;论科学发展观的人道主义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赵敦华;;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存利;;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法哲学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冬梅;许月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城乡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邴正;;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论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创新[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梅荣政;王飞霞;;毛泽东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及其现实意义[A];毛泽东研究——“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晨晔;;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时代转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维度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6年

8 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法运;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峰;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苏虹;科技异化问题及其意义的重新审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杜坚冰;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永和;;论市民社会建设与人的解放的现代统一——兼与乔翔先生商榷[J];唯实;2007年Z1期

2 丛大川;重新解读马克思《提纲》的哲学精神实质[J];理论探讨;1998年03期

3 郭强;;社会与国家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守昌 ,江振华;马克思人本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5 黄海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姜喜咏;;试论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哲学与市民社会内在契合的历程[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刘增明;;论马克思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关系的批判和重构——从《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来看[J];哲学动态;2009年03期

8 陈立新;卢德友;;市民社会的源始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变革[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9 黄继锋;;人的概念与马克思历史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守昌 ,江振华;马克思人本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续)[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6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3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光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为颖;私法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2 毛德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试探[D];湘潭大学;2003年

3 陈云;论马克思个人理论及中国当代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齐霄阳;社会主义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熊振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粟虎;《德意志意识形态》权利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10年

7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茹;市民社会与国际私法[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刘义飞;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70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70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