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翦伯赞略论中国史研究_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

发布时间:2016-12-03 15:02

  本文关键词: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0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

李兴年  

【摘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建立过程中,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和郭沫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本文拟对他们的民族史观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等做出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五部分。绪论部分是学术界对有关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和郭沫若民族史观研究的综述,选题的缘由和价值以及资料来源等内容。第一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概述。一是,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民族观的形成发展的原因。通过对其原因和背景的分析,指出史家的社会“内在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民族史观的形成。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中国民族史著述概述。重点阐述他们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指出他们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和唯物史观来指导的,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第二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中国民族起源和汉民族的形成。首先阐述了吕振羽的中国人种起源观,他指出中国是人类起源的圣地之一。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祖国大地上。中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也是蒙古人种各分支比较集中的地方。其次,探讨了范文澜有关汉民族形成的论述,指出其既借鉴了斯大林民族形成四要素的理论,又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汉民族在秦汉之际就已形成。第三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认识。主要介绍和评述了他们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上民族间的和亲、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民族分裂、民族战争的侵略性与反侵略性等五个方面问题的认识。第四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平等问题。他们认为,要正确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平等问题,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第五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民族英雄的评价问题。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评价的一般问题、对国内民族斗争中的民族英雄的评价问题的相关思想。结语部分对四大史家民族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研究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整体评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概述12-22
  • (一) 何谓民族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12-13
  •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家民族史观的形成发展概述13-17
  • (三)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中国民族史著述概述17-22
  • 二、关于中国人种的起源和汉民族的形成发展问题22-30
  • (一) 关于中国人种的起源22-25
  • (二) 关于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25-30
  • 三、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30-43
  • (一) 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30-32
  • (二) 关于历史上民族间的和亲32-34
  • (三) 关于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34-38
  • (四) 关于反对民族分裂38-40
  • (五) 关于民族战争的侵略性与反侵略性40-43
  • 四、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平等问题43-50
  • (一) 关于民族平等43-46
  • (二) 关于反对大汉族主义46-48
  • (三) 关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48-50
  • 五、关于民族英雄的评价问题50-53
  • (一) 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评价的一般问题50
  • (二) 关于对国内民族斗争中的民族英雄的评价50-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60-6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典;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孙祚民;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J];东岳论丛;1987年01期

    3 干树德;郭沫若治史的质疑精神[J];郭沫若学刊;1992年04期

    4 陈小明;;试论郭沫若的民族主义思想:从五四谈起[J];郭沫若学刊;2005年04期

    5 翟清福;;论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J];郭沫若学刊;2009年02期

    6 赵庆云;;范文澜研究综述与展望[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7 陈其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8 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9 汇文;;“纪念吕振羽同志史学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01期

    10 陈君静;风雨历尽香犹在──范文澜的史学成就[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慈平;;浅谈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王浩斌;;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样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周龙燕;;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徐国利;李庆祥;;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王芳;;论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荧;;代表人民 依靠人民 服务人民——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群众的学说[A];铁流19(上)——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C];2012年

    2 戴光宇;;满族文化中的环太平洋文化因素[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刘檑;;多民族兼容的纽带——读《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坤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团结政策的反思[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6 龚景春;;瞿秋白与《红楼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7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梁君思;;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的二维分析与对策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何海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徐长玉;陈兵建;;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周艳;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荣亮;大连高校外专外教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礼永;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良玉;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蒋大椿;重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3 李萍;中国通史写作的两次高潮及其原因试析[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4 李萍;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两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翦伯赞;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6 ;郭沫若同志给翦伯赞同志的信和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3期

    7 王学典;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刘大年;历史学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10 李新;;范文澜的几个“失误”[J];百年潮;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艳国;[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建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民族史观的确立与发展[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2 ;“老粗”敬书生——谭余保和范文澜的友谊[J];湖南党史;1994年S1期

    3 ;真正的学者[J];党政干部文摘;2003年05期

    4 史金波;中国民族史研究四十年的重要贡献[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5 程龙 ,杨立琴;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J];党史博采;2004年04期

    6 黄炳麟;;范文澜的一副名联[J];唯实;2006年10期

    7 邵建新;;范文澜的“白话版”《沁园春·雪》[J];党史博采(纪实);2008年03期

    8 刘跃进;《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龚永辉;苏宁;;民族史观:耗散、协同、超循环——中央“12条”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之二[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传媒览要[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文澜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王庆成;;前言[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沙鸥;;卞孝萱先生对六朝文化研究的贡献[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步平;;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8 周勇敏;;试论楚铜贝文字的民俗含义[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9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推动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瞿林东;[N];北京日报;2010年

    2 李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陈其泰;[N];北京日报;2005年

    4 历史所 林甘泉 近代史所 蔡美彪 张振鹍 潘汝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陈其泰;[N];光明日报;2001年

    6 应志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蔡美彪;[N];北京日报;2008年

    8 罗海岩;[N];通辽日报;2010年

    9 近代史所 张海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记者 杲文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戚良德;《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5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硕伟;诗品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冯莉;《文选》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D];安徽大学;2010年

    2 次照辉;《汉书》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鹏宇;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史观[D];西北大学;2013年

    4 崔晨;梁启超与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义取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宗军荣;论《文心雕龙》的“体”[D];山东大学;2008年

    6 宋俊伟;建安赋的诗化现象探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7 孙玉太;刘勰《诗经》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婧;《文心雕龙》文体论渊源考[D];山东大学;2008年

    9 周家福;《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宏;论黄现璠的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