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柳暗花明又一村——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8-06-21 12:11

  本文选题:海外中国学 + 中国史学 ; 参考:《史学月刊》2013年04期


【摘要】:"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提供了从域外反观中国史学发展的独特视角,能给予我们新的灵感和启发。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介绍、引进、翻译海外中国学著作的阶段,包括筹建专门机构开展工作;第二个阶段,深入研究、学科建设阶段,即对海外中国学展开深层次研究的阶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对30年来海外中国学研究道路的反思。现阶段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学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递嬗演变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分析诸如魏斐德、孔飞力等重要中国学家的学术成果,提炼归纳评析他们的历史观点、研究方法、史学思想,等等。
[Abstract]: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abroad, and can give us new inspiration and inspir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has gone through two major stages: the first stage,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introducing and translating works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work; and the second stage, in-depth study. The stag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at is, the stage of deep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and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cluding the reflection on the wa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the past 30 years.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ociety and thought, and to analyze such as Weinfeld. Kong Feili and other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scientists, abstract and comment on their historical views, research methods, historiography idea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炳良;;史学“求真”内涵的演变与历史编纂学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9年02期

2 牛润珍;;如何追求历史真实——由古都邺城研究所体会到的[J];学习与探索;2009年02期

3 朱政惠;褚艳红;吕杰;张斌;张颖华;张怡;刘莉;李想;;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之若干问题的讨论[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2期

4 赵兴彬;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得与失[J];学术研究;1999年07期

5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6 张越;;史学理论沉思录——访王桧林教授[J];史学史研究;1993年01期

7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8 徐浩,彭卫,王和,姜們,俞金尧,刘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上)[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9 易木;走向深入的史学理论研究——第1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10 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兆辰;;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10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宝珠;史学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5 王应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史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6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7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9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珍;关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研究的史学理论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8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10 王朋;李大钊历史认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8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48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