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距离的探讨
本文选题:距离 + 历史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我们探讨历史时遇到许多困难,因为我们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例如地理距离、时间距离、社会发展水平差别、文献掌握与否等等。距离在探索者和历史之间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如冷却性,帮助我们客观地对待过去的人和事;隐匿性,造成永久之谜或搞乱真相;揭示性,揭露事实,哪怕是痛苦的真实。距离是可能克服的,我们应该努力防止绝对化,冷静地对待主导的潮流,并承认某些永久之谜。
[Abstract]:We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discussing history because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those who have disappeared, such as geographical distance, time distance,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 document mastery or not, and so on. Distance plays a broad role between the seeker and history: such as coolness, which helps us to deal objectively with people and events of the past; concealment, which creates permanent riddles or confuses the truth; and reveals facts, even painful truths. Distance is possible to overcome, and we should try to prevent absolutism, calm down on dominant trends, and acknowledge certain permanent myster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华榕;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历史地位[J];世界历史;1984年04期
2 郭华榕;;1854年波罗的海之战的重要历史价值——基于法国国家档案馆与外交部档案馆所藏档案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郭华榕;法国《妇女权利宣言》的重要历史价值[J];史学月刊;199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令飞;是历史进步还是社会倒退——论维克多·雨果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批判[J];思想战线;2003年06期
2 丁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华榕;克里木战争与外交斗争[J];史学月刊;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2 曹未风;;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二——关于“文明起源”[J];学术月刊;1958年10期
3 叶昌刚;;日本史学刊物简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年02期
5 赵光贤;;历史研究法讲话[J];历史教学;1982年04期
6 侯外庐;深切悼念尹达同志[J];史学史研究;1983年04期
7 陆文培;;浅谈李大钊对历史研究的贡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8 瞿林东;杨向奎先生访问记[J];史学史研究;1984年02期
9 达春;《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与历史研究》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1985年04期
10 石潭;计量史学研究方法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程文霞;;如何收集历史信息[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6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7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孙思白;;试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10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6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9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4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邹薇;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史学[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9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7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