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顾颉刚“层累说”对中国古史学的影响
本文选题:顾颉刚 + “层累说”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摘要】:顾颉刚"层累说"不仅带给中国古史学"革命性"的转化,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层累说"对中国古史学的影响,从广度上来看,涉及到史学观念、治学态度和理念、治史方法和取向等诸多层面;从深度上来看,无论是该学说的支持者或是反对者,都不免或多或少地受其潜移默化之影响。
[Abstract]:Gu Jiegang "tiring theory" not only bring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volutionary"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but also has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tiring theory" to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studies, from the breadth,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historical ideas, academic attitudes and ideas, methods and orien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reatment, and in depth, whatever It is the proponents or opponents of this theory that are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by its subtle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顾颉刚与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学”(批准号:09YJC770024) 2009年吉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专项“顾颉刚古史学说考论”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夏;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周霞;顾颉刚与编辑出版[J];出版史料;2004年02期
4 管宗昌;杨秀兰;;《列子》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韦勇强;顾颉刚史料考辨理论与方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韦勇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李春雷;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俐娜;;顾颉刚学术研究中的民众情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洪认清;;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曹守亮;;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简论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考古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永琴;潘庆梅;;百年来炎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崔冠华;;“五帝”的起源及在春秋时的历史遗留[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10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伟龙;徐国铜器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黄富成;两周独弨马车构造技术的探索[D];郑州大学;2004年
3 梁昭;“乱神”与“祖先”——汉苗传说中的蚩尤形象比较[D];四川大学;2004年
4 郭海清;陈登原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崔冠华;孔子的“五帝”“三王”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晓燕;从激烈的社会批判到沉稳的学理探求[D];河南大学;2006年
8 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西川立幸;怪胎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增银;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人;;对顾颉刚我心怀敬意[J];编辑学刊;2011年04期
2 李勇;;作为史学双翼的史料与理论——重读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常城;;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陈勇;;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5 康桂英;;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述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N];东方早报;2011年
3 顾潮;《顾颉刚全集》:一波三折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李有智;鲁迅和顾颉刚的是与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张京华;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罗韦;用平凡的力量造就伟大的事业[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钱婉约;顾颉刚与《古史辨》[N];光明日报;2006年
8 刘俐娜;顾颉刚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4年
9 徐坚;史学典范顾颉刚和古史辨运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杨春梅;为“顾颉刚年”做个标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2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5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9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年
2 曲文雍;《禹贡》半月刊作者群的中华民族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靖伟;近代学者眼中的乾嘉学派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5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9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