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24 12:41
【摘要】:近代以来,新史学思潮汹涌澎湃,传统史学现代转型的步履加快了。在历史学的科学化进程中,中国史学史逐渐发育成为历史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并典型地表现在大学教育中。在制度建置、课程体系、教员教本方面都已具有一定规模,中国史学史的知识结构与学科体系赖此建立。在历史学高度专业化的当下,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对于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new historiography trend of thought surges surging,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eps accel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cience of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new branch of history, which is typically reflected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discipline system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depen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ers'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ime when history is highly specialized, reviewing this course of development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逢祥;历史学的自省:从经验到理性的转折——略评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史学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史之渊源考[J];河南大学学报;1934年03期

3 尚小明;;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4 张越;;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J];学术月刊;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张照华;;辛玄驭生平及《晋书》编纂时间考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达三;中国传统学术视阈中的历史与历史哲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秦正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8 孔永红;;“左史记动 右史记言”重审视[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9 王建伟;;国难之际的史学遭遇——以1931-1937年的“通史”编纂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0 侯书勇;;从治学和用世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应宪;;日本“中国经学史”之译介与回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树增;;《左氏春秋》“史”、“传”考辨[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4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9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延功;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永兴;《陔馀丛考》与《日知录》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兴彤;国立劳动大学研究(1927年-1932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冬梅;吴兰修与《南汉纪》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1期

2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朱维铮;史学史三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J];南开学报;2004年02期

5 姜胜利;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南开学报;2004年02期

6 朱本源;“《诗》亡然后《春秋》作”论[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2期

7 瞿林东;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J];史学月刊;2003年10期

8 ;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J];学术研究;1963年01期

9 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J];学术月刊;196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祺;;白寿彝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J];文史知识;2006年03期

2 陈其泰;构建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努力[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3 薛莹;;读《中国史学史》第一册散记[J];史学史研究;1987年01期

4 刘修明;论历史研究的低谷期与高峰期——对史学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江汉论坛;1988年06期

5 侯德仁;;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史学正统论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9年07期

6 曾祥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13期

7 谷风;;刘节教授认为:中国史学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分五个时期[J];学术研究;1962年06期

8 葛兆光;晋代史学浅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许福谦;;“四胡”说[J];读书;1985年04期

10 ;《史学史研究》1987年总目[J];史学史研究;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献水;李雪峰;陈平;张心彬;;浅谈加强煤层气学科人才培养[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2 秦国华;段志云;吴效良;;适应“两场”需要 加强产品技术学科建设[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永炎;;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A];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莉萍;陈宏础;任国胜;;建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搭建学科建设基础平台[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5 靳高风;;犯罪学学科规训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刁本恕;刁灿阳;;试论中医外治学科建设的必要性[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7 史培军;李京;潘耀忠;陈军;刘慧平;王平;;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沈国弟;;论建立高校学科建设的文献保障体系[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付磊;毛英军;;从国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建设得到的几点启示[A];青岛市医学工程第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才孵化器 振兴新引擎[N];徐州日报;2010年

2 边丽霞 涵薏;战略先行创佳绩[N];上海科技报;2010年

3 张三夕;谈谈学科建设的非学术化问题[N];文艺报;2004年

4 记者 张策;本市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全;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褚振江 刘德茂 记者 李绪成;活力勃发正扬帆[N];解放军报;2009年

7 记者 方亮;沈航由“学院”更名为“大学”[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易海明;学科建设是高师院校的发展之本[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夏斐邋本报通讯员 周挥辉 刘中兴 党波涛;枝繁叶茂桂子山[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记者 于丽珊邋通讯员 黄显斌;302医院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煜辉;中医情志学科建设及情志病证临床防治框架构建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冲锋;领导教育学的学科自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韩伟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班武;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综合评估软件系统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2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3 李小晖;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回顾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婷婷;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雏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丹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乔宏刚;1987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概述[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何杨;追求“史”的分量 写“史”意识的灌注[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峰;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当代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41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41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