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柯论历史学的科学性及历史研究——兼论维柯史学思想的现当代意义
[Abstract]:Vico believes that human history is the creation of human beings, so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it; history can become a new science different from natural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cluding 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 Combine linguistics with philosophy, etc. Hi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has rational attitude and critical spirit. Some of his thoughts transcend his time and have much agreement with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thought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though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明贤;维柯与马克思[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邱建群;文艺复兴与历史哲学的兴起——兼论维柯革命性的开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萍;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两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4 蒋保;影视史学刍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5 郭霞;;雅典外邦人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6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张艳;论古希腊的人本史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张东焱;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萧超然;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琨;论“五四”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觉醒的女性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广军;;历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及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敖雪峰;杨共乐;刘林海;吴琼;;高校历史实践教学与影视技术的融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6期
3 王日根;;融入时代主旋律 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4 刘超;;历史长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学、治学与教学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5 路新生;;“灵”、“肉”二分与历史的美学鉴赏[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4期
6 ;敬告作者和读者[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7 覃慧宁;;走进社会 认知历史——本科历史文献教学初探:从学科发展到教学方法论[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何兆武;;评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张文涛;何兆武;;何兆武先生访谈[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10 戴立云;;专门史课程教学中世界通史知识的融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史学惠;;使历史学会更好地服务于本省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学会工作机制创新的一点体会[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3 和歌森太郎;刘琦;;民俗学与历史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4 王克梅;;市历史学会纪念成立5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吕厚量;;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6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8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张文生;;史学与人生——史学功用别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三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文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谈历史学的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秦伟;历史学研究中的认识基础与层次把握[N];团结报;2010年
4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的学科设置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陈祖武;历史学研究的理论财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王红曼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寻找历史的结构:维柯神学观解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伯工;历史学到底有没有用[N];北京日报;2004年
8 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N];东方早报;2009年
9 张小溪 编译;LSE教授再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李文海;打破分割 促进融合[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5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6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新喜;历史学视野中的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6年
3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4 郑涛;何兆武史学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德明;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海涛;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八十年代历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9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47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4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