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舆人”考论——中国“舆论”概念的历史语源学考察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to a great extent, is reflected in the reference and integration of history to othe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novel new historiography of the French Yearbook school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which constitutes the remarkabl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arbook school. Nowaday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microcosmic historiography,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m, are popular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ll over the world, reflecting the new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Anthropology emphasizes the field, while history emphasizes the literature. But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concerning historical tenses, history or anthropology alone is obviously not enough. Most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present a state or fragment at that time, and its evolution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The seri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are to enter the historical field and use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and field materials to study ancient history.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group of thematic discussions will not only deepe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but also build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particular, the abundance of multiple evidence laws can be helpful.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锋;国人的属性及其活动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杨皑;春秋战国时代的“舆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J];齐鲁学刊;1984年02期
4 赵锡元;“舆论”溯源[J];史学集刊;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泓,黄达远;历史人类学: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新诉求[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2 刘瑞;;浅谈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历史人类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3 张佩国;多维视野中的“一孔之见”——答朱宗震先生[J];中国农史;2005年03期
4 黄志繁;历史人类学:读《走进历史田野》[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5 李学勤;;“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斯维至;古史研究中的史料、理论和方法问题[J];史学史研究;1986年02期
7 王鹏辉;;历史学野外实践教学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04期
8 彭兆荣;田野中的“历史现场”——历史人类学的几个要件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杨善群;;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梁韦弦;;顾颉刚先生的《诗》《书》研究及相关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史学惠;;使历史学会更好地服务于本省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学会工作机制创新的一点体会[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3 和歌森太郎;刘琦;;民俗学与历史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4 王克梅;;市历史学会纪念成立5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6 李浩;;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9 吕厚量;;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60年回顾是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能用“善”和“恶”来划分历史学吗[N];北京日报;2001年
3 廖晓晴;省历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清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N];辽宁日报;2006年
4 龚咏梅;没有衰落,,还很繁荣[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记者;市历史学会举行换届选举[N];闽南日报;2007年
6 何兹全;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N];北京日报;2001年
7 王淼;看历史如何复活[N];光明日报;2007年
8 郑成宏;专家研讨历史学的继承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邸永君;历史学的魅力与功用[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N];新清华;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7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9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伟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D];兰州大学;2008年
2 李卫军;两汉《左传》学发微[D];河南大学;2005年
3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新喜;历史学视野中的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6年
5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郑涛;何兆武史学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海涛;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八十年代历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9 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廖德明;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8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7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