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近代中国“边疆学”概念提出与传播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8-08-13 18:11
【摘要】:就目前所见,"边疆学"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见于1933年6月出版的《殖边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6年1月,顾颉刚先生据冯家f先生旧作修订的《〈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中所用之"边疆学",是该词作为学术概念在论著中出现的最早记录。因顾先生的关系,这一概念还在燕京大学边疆问题研究会《成立宣言》、《我国边疆学之内外研究略史》、《中国边疆学会丛书总序》中多次出现。1939年3月至6月,杨成志先生拟定《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首次建议在我国高校设置边疆学系,希望把边疆学建成一个学科,但未获批准。顾先生的"边疆学"概念与杨先生的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点之一是都与外患紧迫密切相关。不过,时人对"边疆学"一词兴趣不大,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是"边政学","边疆学"一词于是长期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Abstract]:As far as we can see, the term "frontier studies" as an academic concept was first found in the 12th issue of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 published in June 1933. In January 1936, "Frontier Studies", which was used by Mr. Gu Jiegang according to Feng Jiafu's old revised "Yugong"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Frontier Planning,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term as an academic concept in his treatise. Because of Mr. Gu's relationship, this concept also appeared many times in the Declaration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earch Society of Frontier problems of Yanjing University,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udies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and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ries of Books of the Chinese Frontier Society. From March to June 1939, Mr. Yang Chengzhi drew up the outline of Organization Plan for the Department of Frontier Studies of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partment of Frontier Stud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e hoped to establish the study of Frontier areas as a subject, but it was not approved. The concept of "frontier study" put forward by Mr. Gu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r. Yang, and one of the common points is th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rgency of foreign affairs. However, people did not have much interest in the word "frontier study", which was generally accepted and accepted by peopl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与民族学——从杨成志的一篇旧文说起[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2 娄贵品;;“西南研究”与中国边疆学构筑——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3 ;顾颉刚先生和禹贡学会[J];史学史研究;1981年01期

4 ;《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J];史学史研究;1981年01期

5 李淑英;《禹贡》半月刊与“禹贡学会”——天津历史博物馆馆藏期刊介绍[J];文物世界;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小明;;民国时期大学哲学科系的“热”与“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2 刘峰;;民国社会思潮对《禹贡》半月刊的渗透[J];出版史料;2009年04期

3 吴锦旗;;论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和形式选择[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杜学霞;;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严家炎;;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J];东方论坛;2008年02期

6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编委遴选及变动原因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7 李瑛;;邹鲁的服务乡村办学理念及其实践[J];高教探索;2011年03期

8 朱彦民;;戴家祥先生在津古文字研究述评[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9 谢虹光;张庭祥;;生命浩歌 精神礼赞——从杨荣星《电大群英》看电大精神的社会价值[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陈元;;论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与新教育中国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耿;;比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学的早期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2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群;广州近代建筑砖砌体墙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晓光;《边政公论》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宗石丁;雷海宗与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虹;从《海瑞罢官》的“讨论”看知识分子心态[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迟春丽;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8 李海冬;邹鲁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陈亚洲;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10 陈明锋;归国留学生与近代城市变迁研究(1896-1949)[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田晓岫;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勤奋开拓的杨成志教授[J];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2 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傅于尧;学问道德 风范永存——记方国瑜对熊庆来的深切怀念[J];思想战线;1993年02期

4 何国强,唐凯勋;析中国民族学北派和南派的学术倾向——以吴文藻、杨成志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5期

5 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6 王利平;张原;汤芸;李绍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李绍明先生访谈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7 王水乔;杨成志与西南民族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刘小云;;20世纪前半期杨成志西南民族研究述论[J];学术探索;2008年05期

9 周大鸣;吴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绳;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学习与探索;1994年03期

2 魏邦良;;在鲁迅与顾颉刚夹缝中的朱家骅[J];文史天地;2008年12期

3 李民;可贵的治学精神──悼念顾颉刚先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4 臧知非;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3年05期

5 以舟;《古史辩》学派主帅顾颉刚的为人[J];炎黄春秋;1998年12期

6 赵利栋;《古史辨》与《古史新证》——顾颉刚与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一个初步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7 黄东;顾颉刚的老师[J];咬文嚼字;2003年05期

8 韦勇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友唐;钱穆与学术名人[J];文史春秋;2004年07期

10 孙U,

本文编号:2181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81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