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第一篇

发布时间:2018-08-16 07:47
【摘要】:研究郑和的学者都认为,对郑和及其史迹做出较完整研究之开其端者是1905年梁启超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然而,实际上1903年9月30日出版的《大陆报》第11期上刊出的《支那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才是近代国人研究郑和的第一篇。该文首次把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放在整个世界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又首次将技术工具的发展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问题独立论述,并首次引入当时风靡世界的"海权论"思想,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针对西方海权的扩张和中国海权的积弱,希望以郑和航海的壮举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与爱国热情。该文不仅对梁启超撰写《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基本上奠定了20世纪郑和研究的大致方向。
[Abstract]:The scholars who study Zheng he all think that the author of the complete study of Zheng he and his historical records was the great navigator Zheng he Zhuan published by Liang Qichao in 1905. However, in fact, the article "Zheng he Zhuan of ** navigator", published in the 11th issue of the Continental News on September 30, 1903, was the first study of Zheng he by modern Chinese.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article examines Zheng he's exploits in the western worl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whole world history, and for the first tim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tools a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tudying Zheng he's voyages to the West.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introduce the thought of "sea power theory", which was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at time, and to adopt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iming at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sea power and the weakness of China's sea power, hoping to awaken the Chines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sea power and patriotic enthusiasm with Zheng he's feat of navigation. This paper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of Zheng he Zhuan of the great navigator of the motherland by Liang Qichao,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general research direction of Zheng he in the 20th centur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健;近代中国人研究郑和应始于1905年——梁启超《郑和传》发表时间考[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2 邹振环;;晚清航海探险史研究中的郑和[J];学术研究;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岑红;;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5 陈芳;;清末留日学生与地方督抚间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6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7 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陈平原;;晚清辞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前瞻性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10 陶士和;试论中国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大变动[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欣;;另类的科学修辞: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李欣;;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4 陈剑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孙石月;于近仁;;试析20世纪初出现留日高潮的社会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邓绍根;;从“新闻学”一词的源流演变看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兴起和发展[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10 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6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立;20世纪前期(1912-1937)上海粤籍美术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丽;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家望;1906-1911年山东司法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顾文娟;《盛京时报·妇女周刊》与伪满时期妇女教化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伦;地理探险、地理学与西方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珍维;试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2 刘福祥 ,赵矢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井维增;梁启超注《桃花扇》得失谈[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5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陈占标;;新发现的梁启超致犬养毅函[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7 天祥;;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J];学术研究;1990年05期

8 徐斌;沙小云;;论梁启超的“善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9 林薇;;《黄绣球》的作者是谁?[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3期

10 朱晓进;;文学时代与个体心态[J];读书;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85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85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