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皆史”的视角:章学诚方志思想新论
[Abstract]:Zhang Xuecheng took "Zhi as the historical body" as the premise, "the six classics are the history" as the foundation, in the self-pursuit academic "orthodoxy" practice, through the local chronicles separate three books law, has realized the history and the classical theory docking, constructs the sutras, the history, The academic pedigree of Zhi greatly promoted the status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Therefore, the six Classics as the History and the Records as the Historical style became the two theoretical pillars of Zhang Xuecheng's local chronicles. Taking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Zhang Xuecheng remol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cs, history and Tao with the theory of Tao, and actually brought the chronicles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vessels which wrote about the Tao, thus establishing the ultimate function and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Ming Dao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Xiu Zhi Ming Road became the motive force of its active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n addition, Zhang Xuecheng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Zhi Yi" on the basis of locating Shi Yi. In Zhang Xuecheng's theoretical discourse, Zhiyi, like Shi Yi, inherits the "Spring and Autumn" event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xt and meaning, and becomes the expression of "Tao" in different carrier forms. " The connotation of Zhi Yi requires not only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local chronicles, but also the basic purpose of "Ming Dao", which embodies the double requirement of "righteousness".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寿仙;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2 陆振岳;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J];江苏地方志;2005年01期
3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J];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4 杨念群;;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张晓淮;原经: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5 吴怀祺;安徽地区文化变迁与史学——为《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6 孙勇才;;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7 汤文博;;试析章学诚的性情观[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8 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9 陈徽;戴震与江永关系的再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宇洁;;当代蕃坊:现状与未来[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5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6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8 查金萍;;学行程朱之后——从接受史角度重论“桐城三祖”与程朱理学之关系[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妃;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先红;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菅广慧;四库馆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建军;20世纪新儒家的音乐观[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7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孙建伟;《山海经笺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陈似岚;在“戏改运动”和“样板戏运动”的“分水岭”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J];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寿仙;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2 冯峰;“六经皆史”:章学诚对清代汉学的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3 李岩;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浅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叶艳辉;;浅析“六经皆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2期
5 王河江;张虹萍;;浅析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历史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江辉;;“六经皆史”与章学诚对乾嘉考据学风的反思[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吴静研;;再谈“六经皆史”——关于档案学界对章学诚的一个误解[J];山西档案;2011年01期
8 吴学满;;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学术背景与创新[J];黑龙江史志;2009年04期
9 蒋国保;;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王标;;谭献与章学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2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3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4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庞万里;;浙东学派与乾嘉汉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建朗;;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8 魏东;;实斋学术思想的实学取向与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禹志云;;从《原道》看儒家文艺观及其对文学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学诚的“持世救偏”思想[N];光明日报;2004年
2 董恩林;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应志良;车尘马足间成就的史学家章学诚[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高瑞泉;在“道问学”中“尊德性”[N];文汇报;2006年
5 朱慧松;求学应城的章学诚[N];湖北日报;2005年
6 房鑫亮;再三致意是“会通”[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罗炳良;章学诚治学“持风气”而不“徇风气”[N];光明日报;2006年
8 周积明;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4年
9 雷颐;“六经皆史”说《论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祖武;明清时期浙东学术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晓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才荣;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炎;六经皆史[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乃臻;章学诚学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付中英;章学诚史学评论与《易》教[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87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8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