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源流与变迁
[Abstract]:The view of global history is a hot academic fiel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this new perspective of historiography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pattern and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global integration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the impetu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oncept of historiography does not end there, writing world history from an interrelated point of view, or exploring the laws and dynamic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human practice, they constitute the human reexamine the world or the indispensabl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都市史学的理论与方法”(08JJD77008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宇杰;历史之谜:从一种假说到科学的嬗变——兼谈维科对马克思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9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6 季岸先;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进生;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D];中南大学;2002年
8 范伟;哲学视野中当代中国法治的合理性及其实现[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俊华;《庄子》神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克礼;阿拉伯科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J];世界历史;1984年02期
2 徐洛;评近年来世界通史编撰中的“欧洲中心”倾向——兼介绍西方学者对“早期近代世界”的一种诠释[J];世界历史;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嘉曾;;全球史观与历史巧合[J];群言;2011年07期
2 税光华;;以全球史观看西方崛起的原因——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赏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09期
3 黄民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东民族主义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4 金寿铁;;西方历史哲学的进程——论世界历史的历史认识与新的世界史观[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5 赵山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度学术动态[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4期
6 晏绍祥;;18世纪欧洲关于古典世界历史的学术[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7 马小能;吴航;;彰往察来,开启新进——记《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纪要[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8 戴立云;;专门史课程教学中世界通史知识的融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史学精粹[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胡为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何萍;;更新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毕健康;;恩师故去 风范永存——深切怀念杨灏城教授[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4 陈晓华;林硕;;自我他者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全球史”视野的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一览;;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汉译本问世[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吕厚量;;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乘旦;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夏继果;世界历史的新写法[N];光明日报;2011年
3 科研处;世界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世历所 张椿年;薪尽火传 开拓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庞卓恒;要探寻世界历史发展规律[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于沛;重视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N];光明日报;2001年
8 世历所 周荣耀;重视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任立刚;中国改革实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李世安;第20次世界历史科学大会评析[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2 张井梅;嬗变与转型: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史学析论[D];复旦大学;2010年
3 范为;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黄红霞;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骁;吴于廑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史观之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吴春俊;和谐世界理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化[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向延仲;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春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2年
7 尹峻;终结的,,抑或虚无的历史[D];吉林大学;2008年
8 肖英芳;论19世纪英国“辉格派”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虹;威廉·H.麦克尼尔全球史思想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7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9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