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
[Abstract]:Stag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also the ke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history in general.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as undergone two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ages. The first occurred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compiling history of the dynasty to the theory of linear progressive segmen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three-point in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 was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mong the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aging in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theory of st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tate, differ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taging have appeared, and there has also been critical reflection. The second transition began in the 20 s-30 s social history debate, by the end of the 50 s. In the course of this transition to Marxist historical view, the stage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ocial economic form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 Soviet Marxist theory played a vital rol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ve production mode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has shifted from the debate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theory of stag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divide it within Marx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stages meets the needs of moder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has certain inevitability,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development path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has provided some experiences worthy of serious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早期基督教史学研究”(13JJD770004)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超;;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9年04期
2 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J];史学集刊;2011年01期
3 朱绍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J];史学月刊;1998年06期
4 陈其泰;;夏曾佑对通史撰著的贡献[J];史学史研究;1990年04期
5 李坚,章军;日本还是俄国──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渠道[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6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7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徐国利;李庆祥;;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9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李平;梁启超哲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5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8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利华;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J];史学集刊;2001年04期
3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学术月刊;2007年06期
4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明瀚;;江西纪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1期
2 徐修宜;;太平天国运动分期新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3 胡春娜;;周瘦鹃小说研究述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吴敬;;成都地区宋代砖室墓的分期研究[J];四川文物;2009年04期
5 鲍兆年;;青花瓷人物图艺术风格与成因分期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08期
6 王先福;;襄樊余岗墓地楚式青铜礼器分期研究[J];江汉考古;2010年03期
7 马振凯;刘振光;;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版本述异与分期[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桑椹;青铜器全形拓技术发展的分期研究[J];东方博物;2004年03期
9 陈元甫;;土墩墓一墩多墓年代问题讨论[J];东方博物;2006年01期
10 段天t,
本文编号:2219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1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