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中国传统史学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10 11:44
【摘要】: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史学凸现为民族融合的先导和最稳定因素,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竞相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体制,从而导致历史观、史学意识的文化认同,以及祖先血脉的认同,构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隋唐以后直至清朝,传统史学始终发挥着这种凝聚力量。因此,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引导了历史。
[Abstract]:The deep reason of the great fusion of ancient Chinese nationalities is a problem worth discussing academically. The key factor of ethnic integration is 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s the most developed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re-Qin to the Han Dynasty, the systematic ethical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th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view of "unifi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spiritual core of national cohes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16th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historiography emerged as the leading and most stable factor for ethnic integration,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race of various ethnic regimes to imitate the official history recording and historical revision system of the Han regime, thus leading to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cestors, forming a lasting national cohesion. After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until the Qing Dynasty,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lways played this kind of cohesion. Therefore,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n a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historiography has guided histor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谢仁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浅析《左传》的伏笔艺术[J];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王春淑;论孔子《春秋》笔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罗宣;网络时代史学研究手段的革新——试论学术性数据库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5 曲彦斌;略论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4期

6 马雪萍;中西古代史学:历史编纂理论与方法的比较[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3期

7 侯云灏;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J];史学月刊;2004年07期

8 张文伟;关于历史教育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2000年04期

9 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考据法则释例[J];史学史研究;2003年01期

10 王桂兰;论王重民对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贡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2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方红姣;王船山的历史哲学[D];湘潭大学;2002年

2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艳丽;论汤普森的阶级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武倩;《东观汉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雪菊;赵迎华;;从《明朝那些事儿》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透视当下史学作品语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黄彪;;梁启超史学思想之变化及其原因[J];华章;2011年13期

3 施建雄;孙巍;;史学传统与文化认同[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4 李小沧;;口述史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式的转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开军;;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薛丽霞;;论乾嘉学派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7 陆华东;;梁启超与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边静;;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杂谈[J];当代电影;2011年07期

9 韩璐璐;;浅谈鲁滨逊的史学思想[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洪涛;;对中国传统史学功能的反思[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2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孙洪涛;;史学的德育传统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4 周建漳;;从叙述文本到历史经验——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发展[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传印;;关于“易中天现象”的若干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翟清福;;论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郝春文;;新方法 新领域 新手段——近30年来的中国历史学[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雷北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赵金平;;当代女性口述史刍议[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宏维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导;发现妇女的历史[N];南方日报;2004年

2 许殿才;传统史学的范本——《汉书》[N];光明日报;2001年

3 吴锡平;史学的文学化表达之后[N];文艺报;2006年

4 刘淼;杨奎松:再现传统史学实录精神[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许海云;西方史学的历史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短与长[N];北京日报;2007年

7 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所长 钱茂伟;史学史研究亟需自己的理论与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仲伟民;考据是历史学的生命[N];光明日报;2007年

9 李洪岩邋(本报书评人);史学“非主流”与“史学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徐良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史学实践相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蔡丽娟;李维史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泽昊;胡思敬史学与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春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春霞;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艳丽;论汤普森的阶级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7 安尊华;试论梁启超的史料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8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4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34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2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