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创新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12 18:17
【摘要】:跨学科研究包括学科方法、学科间方法和跨学科方法三个层面。历史学的跨学科方法属于学科方法范围,是现代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自身历史结构的必然。在过去100多年中,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取得了发展,跨学科方法本身则有待总结。
[Abstract]: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levels: disciplinary metho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and cross-disciplinary method. The cross-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y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subject method,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modern history, and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itself.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history has made progres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itself needs to b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晓虹;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J];江海学刊;2002年02期

2 蒋大椿,李洪岩;史学中的跨学科方法研究概述[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邓小南;“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张涛;荀悦易学思想初探[J];北方论丛;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沈鸿;;《大雅》、《周颂》不载尧、舜传说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2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萨兴哲;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侨大学;2003年

7 李志霞;关于《二拍》思想倾向的再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管绘宇;战国法家财政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9 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D];山西大学;2003年

10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华;;论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日根;;融入时代主旋律 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3 刘超;;历史长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学、治学与教学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4 沈嘉禄;;“那些事”,连缀成大历史的注脚[J];档案春秋;2011年07期

5 ;史学精粹[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6 李杰;;普列汉诺夫的史学方法论及其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黄民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东民族主义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8 洪认清;皮晖;;刘大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化问题的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宇清;;转型期历史研究论析[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10 方万鹏;;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与限度——以环境史为中心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帆;坚持历史研究的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2009年

2 吴必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科学技术与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瞿林东;谈谈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N];人民日报;2011年

4 王思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纪明 实习记者 曾江;信息技术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新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四川大学教授 王东杰;历史研究是算账?[N];南方周末;2010年

7 陈恒 陆路;多维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跨学科历史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张绪山;“假设”的历史与历史研究的“假设”[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刘悠扬;杨奎松:研究历史的乐趣就像“破案”[N];深圳商报;2009年

10 王红生;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非西方历史研究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67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67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