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再论从地域视角看世界史

发布时间:2018-10-30 16:37
【摘要】:本文从地域视角出发,探讨了中东革命爆发并席卷全球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原因,以此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新市民革命"的理论构想。关于近年以中东地区为中心爆发的市民起义和政变,多数讨论都仅将其定位为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而忽视了隐藏在"阿拉伯之春"和"中东民主化"等语词背后的欧美霸权主义,更未理解市民起义潮流中追求自由、平等及同胞爱的真正内涵。对此,本文从反恐战争及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处理等世界史角度切入,揭示出中东革命对殖民地主义和种族主义横行,欧美霸权一手操纵的国际秩序的强烈控诉。本文主张人们应该从这场革命中认清新社会和新世界变革的契机,包括其中蕴含的全新的普遍性变革主体。这就是尊重多样性,以追求人的尊严、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多元和谐统一为目标的"新市民革命"。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ep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the Middle East revolution and sweeping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 so as to criticize Euro-American central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New Citizen Revolution". With regard to the civil uprisings and coups d'茅 tat that have erupt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Middle East as the centre, most of the discussions have focused solely o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It ignores the hegemonism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idden behind words such as "Arab Spring" and "Middle East democratization", and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the pursuit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the love of compatriots in the tide of civil uprisings. From the angle of world history, such as the war on terror and the historical treatment of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trong accusa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evolution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which is dominated by colonialism and racism, and by the hegemony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eople should recognize the opportunity of new society and new world change from this revolution, including the new universal change subject contained in it. This is the "New Citizen Revolution" that respects diversity and seeks human dignity,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nd pluralism, harmony and unity.
【作者单位】: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讯[J];世界历史;1979年03期

2 孙祥秀;《世界史·近代史》上册评介[J];世界历史;1984年05期

3 廉慧斌;世界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崔志鹰;1998年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年会综述[J];世界历史;1998年05期

5 沈永兴;第五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J];世界历史;1999年01期

6 张宏毅;对20世纪世界整体化进程的新探索——评《20世纪世界史》[J];世界历史;1999年04期

7 李巨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精粹世界史丛书》[J];世界历史;2000年02期

8 杰里·H.本特利,许平,胡修雷;20世纪的世界史学史[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9 王天红,王景;纪念沈炼之先生诞辰100周年暨世界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05年01期

10 夏继果;;“美国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将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望;;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崔在洙;;从海运史的角度谈郑和将军下西洋在世界史上的意义[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范德;房琴;;世界史中的明史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范鸿达;;反恐战争视野下的东南亚伊斯兰[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国榕;;三探孔子教育心理学思想[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王加丰;;现代社会与中学历史教育[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8 晏如;;译事五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书吉;;论太原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家和;谈中国人治世界史[N];光明日报;2003年

2 郑杨;全球化: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梁占军;“世界通史教材编写研讨会”述要[N];光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闯;首师大“嫁接”专业学生受益[N];光明日报;2005年

5 武汉大学副校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 胡德坤;世界史是急需重点发展的基础学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何顺果;新全球史,让人从狭隘地域走向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7 陈恒、洪庆明;全球史视野下的西方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袁吉富;马恩的世界史理论与城市化[N];北京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薄洁萍;文明史、世界史与中国世界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彭梦瑶;美国“反恐账单”,怕是要“父债子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玛斯拉(Maseray Ngadie Rogers);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政治影响(1998-2008)[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3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金豪洙;美国精英评论与反恐战争:构架方法[D];复旦大学;2008年

5 关冰冰;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及成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炜;印刷媒介与15、16世纪英国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张沛;凤凰涅i肹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公茂庆;蚊抗药性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及用RNAi抑制蚊抗药性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昊天;国际人道法视野下的当代反恐战争[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世人;从美国的“反恐战争”看反恐国际法建设问题[D];外交学院;2005年

3 雷云;阿富汗反恐战争与巴基斯坦安全政策变化的研究——动因、影响与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茗;乔治·W·布什政府反恐战争中的“自由”[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陈来平;美国反恐战争背后的能源考量探析[D];外交学院;2012年

6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7 陈庆玲;“9.11”后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春霞;小布什外交战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长宇;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刘青;论转型国家宪法文化的发展[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0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00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