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及其特点
[Abstract]: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Confucian classics showed a tendency of decline relative to the Han Dynasty. The historiography,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classic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great progress, and gradually left the classics to stand on its own feet. 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re different, the sub-history is changed, the historiography is upgraded, and gradually forms its own discipline paradigm, and occupies the inferior academic posi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and metaphysical studies continue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makes this period of historiography still full of the flavor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resent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interaction and agitation between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史流变探源”(11JJD77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史撰修研究”(11YJA770020)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予同论经史关系之演变──纪念周先生诞辰百周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运生;皇甫谧《三都赋序》之真伪及其价值趋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郑晓明;;吟咏情性与世俗娱乐——论花间词对宫体诗文学功用的承袭[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牛香兰;;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李飞;;六朝目录学新变对文体辨析的消极影响——以“文笔说”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刘中文;沈约、江淹与陶渊明[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6 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丽”及相关范畴[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7 强中华;;萧梁帝王诗歌题材琐屑的多重原因[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8 杨雪,赵春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力之;;《文选》与《文章流别集》比较——《〈文选〉成书考说》之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鲁云华;从《宋书》观照刘宋文学批评理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绍恒;;《玉台新咏》的编者及编撰时间考辨——兼与章培恒先生商榷[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潘岳辞赋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寅子;正始散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梁愿;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淡美趣尚[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俊青;宋代史钞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化坤;邢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小丽;赵绍祖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道勋;论经史关系的演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隆有;;“历史”、“史学”词源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6年05期
2 刘隆有;;“历史”、“史学”探源[J];历史教学;1985年09期
3 顾奎相;;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探源[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2期
4 吴广伟;;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张万红;;“六经皆史”辨正[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王松山;;两晋史书种类略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7 陈光崇;涑水而后有斯人——悼念白寿彝先生[J];史学史研究;2000年03期
8 钱茂伟;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J];史学月刊;1999年06期
9 郭书兰;史部独立与经籍分类体制的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薛瑞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质灾害[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瑞;;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梁伟;史玉明;谢智刚;王艳丽;;不同时期汉语散文的字同现网络之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3 彭安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北开发及其影响[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6 李传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新视野[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等级婚姻极其社会影响[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晋文;;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农政策的继承与发展[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宋艳梅;;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李爱铭;跟着校园“红色地图”寻史演史学史[N];解放日报;2011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龚咏梅;超越意识形态的追问[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罗炳良;研究历史应当兼顾史学史[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金芷君 丁洁韵;香熏的鼎盛时代[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杲文川;为在我国形成尊史治史学史用史的新局面作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记者 吴继峰;“周口书画台湾行”活动今日在台湾开幕[N];周口日报;2009年
7 杨晶晶 金世英 黄长征;行业全线回暖 地域差异缩小[N];通信产业报;2004年
8 马艳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殷鹏;富裕人士理财地域差异明显[N];中国证券报;2005年
10 周庄;如何看待文化的地域差异[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6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晓乐;魏晋南北朝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悦;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金霞;两汉魏晋南北朝祥瑞灾异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凤东;儒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亓文香;从《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看魏晋南北朝物量表示法[D];山东大学;2005年
4 周淑萍;论魏晋南北朝咏物诗[D];山东大学;2006年
5 吴捚萍;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态美学智慧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6 张立军;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范畴—“自然”[D];辽宁大学;2009年
7 沈晓梅;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谋超;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审美风格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雪松;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10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