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中的地理书写
[Abstract]:Liang Qichao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history, but his understanding has changed. Generally speaking, in his early years,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m", he regarde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an objective existence, which provided only the immutabl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style of study, Liang Qichao realized more deeply tha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an "pottery cast" style of stud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Therefore, Liang Qichao regards it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writing cultural history. Liang Qichao's different expos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i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 of his historical orient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郑朝晖;;略论惠栋重构汉学的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查昌国,吴海波;“中国思想史”教学中儒家边缘化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方晓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夏红卫;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刘怡;杨长ng;;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8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9 赵凯;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D];郑州大学;2002年
10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2 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川;;“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谈谈史源学的学理与义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商传;;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2 白寿彝;;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常绍民;布罗代尔在中国:幸耶,非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贾s,
本文编号:2325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2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