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历史的开显与阐释

发布时间:2018-11-16 08:41
【摘要】:从对历史是什么、历史何以可能的不同回答以及其中内含的思维与哲学上的差异来看,学术史上实际存在着四种历史研究及其反思形态:自然主义历史观是一种"法自然"的历史意识,因为人和语言均属于天然世界的一部分,故历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记事行为,历史的真实源出于它的天然性,它是不必证明的自然之真;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视历史为客观的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图重新恢复历史的"自然"真实性与可靠性,但其真实性实乃源出于一种二元论的理性观念设定,其所能指向的只是一种逻辑化的世界和历史;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解释学的历史观则追问历史何以可能,为一切史学奠定了存在的根基,敞明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和真理,并倡导一种非实体(本体)、非二元论的哲学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文本间的、语言学上的建构,历史是一种话语和权力游戏,把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正好颠倒了过来。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history is, the possible different answers to histor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contained therein, In academic history, there are actually four form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naturalistic view of history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law and nature", because both man and language are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so history is a kind of natural recording behavior. The real source of history comes from its nature, and it is the truth of nature that does not need to be proved.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objective scientism regards history as an objective thing that occurs in the past. It tries to restore the "natural"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hi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 But its authenticity is derived from a dualism of the rational concept of setting, it can only point to a logical world and history;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and its hermeneutics view of history ask why history is possibl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all historiography, open a more true history and truth, and advocate a kind of non-entity (Noumenon). Non-dualism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paradigm; Postmodernism and New historicism view of history holds that history is a kind of text,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history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nd a game of power, and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objective scientism is reverse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7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9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4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5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董莉莉;模糊边缘——场所创作新理念的尝试性探索[D];重庆大学;2002年

9 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35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35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