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英国学派与世界史本体论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17 08:46
【摘要】: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布赞与利特尔一道,把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史结合起来,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国际体系本体论。他们不但利用世界史检验和发展了这一本体论,而且还试图把这种本体论提供给世界史。他们的国际体系本体论只是国际关系本体论中的一种,也许还可以作为世界史本体论的组成部分,但并未能在世界史本体论中获得优先权。英国学派的本体论自觉,对我们思考和解决世界史本体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在他们的分析层次、分析部门以及解释变量等思考路径的基础上,我们改变了他们思考的理论内容并增加了时间维度,从而初步尝试建立一种新的世界史本体论。这也许将成为建立世界史的中国学派的重要切入点。
[Abstract]:Together with Little, Buz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school, combines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 world history and constructs a relatively complete ontolog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y not only used world history to test and develop this ontology, but also tried to supply it to world history. Their ontolog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only one of the ontolog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may be regarded as a component of the ontology of world history, but it fails to gain priority in the ontology of world history. The ontology consciousness of English school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think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ontology of world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ir analytical levels, analytical departments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we change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their thinking and increase the time dimension, so as to initially try to establish a new ontology of world history. This may b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world histor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0ZZ041)
【分类号】:K09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尚涛;;国际关系本体论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6期

2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吴宁;;权利的价值追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曹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王者琦,陈利;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胡惠庆;论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及其原则[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桂荣,曲瑞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教育之实现[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姚建宗;;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10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3 迟艳杰;;范寿康教育哲学思想评述[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4 杨学功;;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邹诗鹏;;表达这一个时代的高清海哲学——纪念高清海先生逝世一周年[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张盾;;《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吴宏政;;前提批判的形而上学原理——《哲学通论》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媒介展开的哲学史对话[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吴宏政;;深沉而浓重的德国古典哲学情结——学习孙正聿著《哲学通论》之体会[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程彪;;《哲学通论》的个性风格[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福生;;哲学作为教育——学习《哲学通论》的一点体会[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晓男;论中西医学的范式差异及中医现代化[D];吉林大学;2009年

2 宁乐锋;民主政治及其认同根基[D];南开大学;2009年

3 史宁;复杂思维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红臻;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D];吉林大学;2006年

6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王睿;论技术创新文化[D];东北大学;2008年

8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雪皎;“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探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钱桂;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国涛;论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章淑贞;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丹;求解“人道主义”之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刚;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信仰观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时迎文;荀子“天人观”和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董良杰;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D];海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心恒,刘豪兴,周运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J];南开学报;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黎;王梓元;;论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观及其影响[J];史学集刊;2010年01期

2 ;上海世界史学会2009年年会在上海交大召开[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武寅;;在《世界历史》编委会上的讲话[J];世界历史;2010年01期

4 张顺洪;;在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代表研讨会上的讲话[J];世界历史;2010年01期

5 高福进;蒋雪;;上海世界史学会年会暨第四届世界史研究青年论坛侧记[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3期

6 闫顺利;赵红伟;;“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侯建新;李世安;何顺果;胡德坤;吴恩远;沈坚;庄国土;李剑鸣;向荣;杨共乐;白建才;黄民兴;张倩红;徐蓝;姚海;潘光;钱乘旦;于沛;;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及理论问题——《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发言采撷[J];世界历史;2010年02期

8 丁琴海;;论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的三重困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闫顺利;闫连朵;杨松梅;;本体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J];前沿;2010年14期

10 刘慧;;国际体系中的随机性微观事件——以1914年“七月危机”中的欧洲外交为例[J];史学月刊;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孜;彭怀生;;国外战略环境评价(SEA)进展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张丽君;;从“中国威胁论”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制关系[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一帆;;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影响[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胡文秀;;论大国的国际责任——兼论中国的国际责任[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李巍;;从IPE到GPE:一个交叉学科的成长史[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文宇;;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评述[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朋;;国家形象的概念:构成、分歧与区隔[A];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C];2008年

10 沈丁立;;中美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前瞻[A];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球治理,一个更加有序的空间[N];文汇报;2011年

2 ;美知名专家:胡主席访美为增进美中互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欧阳文家;中法要建设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N];光明日报;2011年

4 ;美知名专家:胡主席访美为增进美中互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欧阳文家;中法要建设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N];光明日报;2011年

6 ;全球治理,一个更加有序的空间[N];文汇报;2011年

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吴莼思;中美应加强精神层面对话[N];东方早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中美会晤踏上“红地毯”[N];国际商报;2011年

9 受访人 沈志华 采访人 王洪波;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晶;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梳理·国际视野·启示价值[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易小明;欧盟经济和军事安全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7 孙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9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10 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虎;东北亚安全模式转型——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外交[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晨光;民主的国际位域[D];燕山大学;2010年

3 李海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东升;解析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吴兴然;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安全合作谈安全困境的缓解[D];山东大学;2010年

6 路运辉;实践思维方式下“以人为本”的解读[D];辽宁大学;2010年

7 刘波;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历史演变与构建[D];延边大学;2010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廖春勇;宽容·道德·正义——迈克尔·沃尔泽的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金星;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7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37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