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清代学术之转向
[Abstract]: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academic tre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Qianjia period.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value pursuit of "Ming Dao" and the pure "learning" in the form of blog.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academic trend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mments on Liang Qichao's theory that Gu Yanwu opened the mountain for the "Qing study", and thinks that the Han studies of the Qianjia Dynasty are not enough to carry on Gu's academic spirit. Push Gu for the "Qing School", nor is it enough to praise Gu. The study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textual exegesis of famous objects is essentially from the academic tradition of "Ming Dao", which not only fails to follow the basic purpose of Gu's scholarship, but also is a kind of qualitative change form of Dai Zhen's study. In the sens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re-publicity of "Song School" and the reappearance of "present School of Literature" show that the academic has reestablished itself in reality with the primitive value orientation of "Ming Dao". Therefore,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regard "the contention of Han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dispute of Modern and Ancient Chinese prose" as "the contention of portal", which neg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ideological history. " The combination of "Song School" and "present Literature" not only led to the decline of Sinology characterized by textual research, but also made "Ming Dao" an academic subject again, and thus turned to the fierce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from which Chinese scholarship entered into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豹;;论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黄爱平;纪昀与《四库全书》[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徐永斌;;明清时期杭州的文人治生[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5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方如金,陈欣;王应麟的考据学理论及其对清代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陈希红;陈立柱;;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裘士京;试论中国文化的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朱乐朋;;论桂馥的书法成就[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4 李学勤;;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5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王雪萍;;论扬州盐商的儒贾性[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书光;;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赵馥洁;;论全祖望的关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方新;桐城派“姚门弟子”刘开文论和创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9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少华;云纹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洁;;从《日知录·杜子美诗注》看顾炎武的学术特点[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4期
2 吴长庚;;清代经典考据学之祖——顾炎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黄开国;;魏源经学评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6期
4 董平;;顾炎武与清代学术之转向[J];学海;2010年02期
5 杜莉;;清代史学思想的主流与汉学的关系[J];黑龙江史志;2009年01期
6 周予同;汤志钧;;从顾炎武到章炳麟[J];学术月刊;1963年12期
7 金永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经学成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郝润华;;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9 武少民;;谢国桢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陈勇;“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芸;赵怀舟;钱超尘;;傅山手钞《玄机口诀》顾炎武跋质疑[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法周;;惠栋与清代学术[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成权;;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南志秀;;顾炎武与富平[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6 庞万里;;浙东学派与乾嘉汉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牛兵占;;读《霜红龛集》序言领略傅山其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法周;;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守实;;明史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小平;国学与汉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黄爱平;乾嘉学案:高扬汉学的旗帜[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易丹;李学勤谈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仿汉学”更容易出活儿?[N];文汇报;2009年
5 记者 王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9年
6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严绍t,
本文编号:2359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5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