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明清文化转型学术思想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of Feng Tianyu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four stages and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Feng's research process, and points out that his academic research is innovative and releva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and reality,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motive force and model of Feng'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he thinks that he not on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pposing the mode of "shock and reaction" and the "total westernization" of western centralism, but also opposing the "Huaxia centralism" and the "national cultural standard" arising therefrom.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Yuan Code and the internal modern factor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studies and the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long and multi-angl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eng has formed a research path of manoeuvre, which makes this field gain new observation and promotion in the ever-changing perspective. It not only comb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mportant theories, such as the spirit of the Yuan Code and the law of cultural replay, which opens up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天瑜;晚清入华新教传教士译业述评[J];史学月刊;2004年08期
2 冯天瑜;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冯天瑜;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何静;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学的当代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孙光妍;;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考察[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4 孙玉敏;王先谦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王瑜;;阮元学术思想生成探源[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6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7 刘东青;西部散文魅力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庞德谦,周旗,,李洪涛;地理场理论的几个问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9 罗教论,丁银燕;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3年06期
10 叶伟;浅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玉才;;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潘洪钢;;中华民族文化的互动与发展——以南方民族游耕文化为中心的讨论[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金坤;;《诗经》忧患意识原论[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2 万晓刚;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董恩林;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霍修勇;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沈海宁;我国文物事业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冬安;文化渗透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赖玉芹;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思想及举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玉珠;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华;邹韬奋与中国近代新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本刊编辑部;;编者的话[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2 商传;;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香;新修大清史率先尝试图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徐怀谦;读史使人明智[N];人民日报;2004年
3 王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先师赵光贤的“中国历史研究法”[N];北京日报;2010年
4 何晓明;专题性史学评论值得提倡[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杲文川;明史专家谈明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赵世瑜;近年来美国明清史研究的若干动向[N];光明日报;2000年
7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胡逢祥;《清史》编篡体例应取综合体为好[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王春瑜;莫将野史视等闲[N];人民日报;2009年
9 常建华;东亚社会比较与中国社会史研究[N];团结报;2010年
10 胡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民国后期学术重镇(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军伟;孟森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葛星;从《明季南北略》看计六奇的史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文霞;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5 李晋;谢国桢史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1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6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