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研究所运作机制的生成
[Abstract]:The historical language research opened up a new model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The formation of this paradig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stitute.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institute constantly revised the organization outline and regulated its own development from the system level. In terms of the setting up of the research group, Fu Sinian was unable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ork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anguage,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and the expenditure of funds, and so on, which made the other settings of the study group quite confusing, and through repeated adjustments to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Only then finally form the history, the language, the archaeology three groups coexistence pattern. The history and language institute pioneered the modern "mass research" model, by which "collective" engaged in large-scale academic projects, such as historical data collation, language investigation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hich were difficult for individuals to complet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of gathering masses have opened up countless ways for individu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ed the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of the people who have studied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项目号2013JK004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J];史林;2007年03期
2 欧阳哲生;;新学术的建构——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报告》为中心的探讨[J];文史哲;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为;;新文化运动与博物馆的关系——兼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5期
2 李斌;;《静晤室日记》中的郭沫若[J];郭沫若学刊;2014年02期
3 刘春强;;陶希圣与《食货》的政治性特点[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陈元;;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1期
5 邬建麟;;试论严耕望在史语所的特殊之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郑善庆;;民国时期高校文科研究所的学术成绩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张霖;;当代日记中的“大连会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翁有为;;“弘道”:抗战时期的钱穆与吴宓[J];孔子研究;2014年05期
9 刘斌;张婷;;翁文灏与中国早期文物考古工作[J];华夏考古;2014年03期
10 杨兴山;;近代人物日记的价值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2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邬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安学勇;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丰培;;记1935—37年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2 周宁;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1928—1948年)[J];民国档案;1990年04期
3 胡逢祥;“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4 胡逢祥;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点思索[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5 尚小明;;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6 顾潮;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代的交往[J];文史哲;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保成;;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J];江海学刊;2011年01期
2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出版[J];文史知识;2009年06期
3 黄诗玉;;档案视角:内迁李庄之历史语言研究所[J];沧桑;2013年06期
4 孔祥成;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人的史料观——解读1928~1948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孔祥成;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抗战史学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田彤;胡张苗;;创建典范:历史语言研究所论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 刘承军;贺辉;;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现代考古学规范的建立——以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发掘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峰;;再论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胡晓;;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J];纵横;2010年09期
10 孔祥成;历史语言研究所史学方法创新初探——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1948年)为线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404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0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