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关中本位政策”
[Abstract]:The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put forward by Chen Yinke in 1940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Western Wei, Northern Zhou,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implemented the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both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in the early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fore Kaiyuan).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fought with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Liang Dynasty by implementing this policy,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eliminate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because of the policy, and the vicissitude of the ruling clas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rise and fall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of Yu Wentai's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Cen Zhongmian and Huang Yongnian are the main critics of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According to Mr. Cen, there was no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ng Taizong, while Mr. Huang went further, believing that the Sui Yang Emperor had no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to speak of. In fact, the views of Mr. Cen and Mr. Huang are all the result of misunderstanding, because they are all critic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osition in the previous article of the draft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re is no discussion of the book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The misrepresentatio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r. Cen and Mr. Huang. Therefore, judging only from the statemen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draft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both Mr. Cen and Mr. Huang's criticism are reasonable, but from Mr. Chen's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the "Guanzhong Standard Policy", it can be said that Cen and Mr. Huang's criticism are all unreasonab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姚宏杰;关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5 金家诗;河陇士人与鲜卑族文化转型[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6 张玉璞;隋炀帝与南北文化交融[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7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周双林;北齐并省官考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秦冬梅;论东晋北方士族与南方社会的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严寿征;;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p槨吨问沸髀邸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李剑清;;疏离与消弭:天道自然“迁逝”的体认和个体生命超越方式的分途——以屈原、司马迁、陆机为中心的考察[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郑洪;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赓哲;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岳东;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南下扩张[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施永庆;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强;汉魏六朝家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王春芳;汉晋之际汝颍人物的流布及作用[D];安徽大学;2001年
7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清廉;论隋唐的门阀之争与关陇集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晏金铭;;隋朝的门阀士族统治与社会阶级矛盾——论隋亡“起自高祖,成于炀帝”[J];学术月刊;1981年02期
3 赵克尧;《氏族志》与唐太宗的关陇门阀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4 余福智;唐太宗的文艺政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王永兴;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赵克尧;;关于唐高宗永徽间皇后废立的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04期
7 王大华;论农民起义的东西战争与南北战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8 韩f;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汤勤福;;隋文帝统治基础之计量研究——隋史研究之三[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童毅之;;隋炀帝营建东都与山东士族[J];历史教学;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浩;;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环境[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赖亮郡;陈俊强;张文昌;;1950年以来台湾地区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上)[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4 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5 韩隆福;;隋朝大兴城的建设与人届环境[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伟;卢照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望来;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D];武汉大学;2005年
3 岳德虎;初唐应制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6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0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