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转向
[Abstract]:In the 1980s,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was revived, and the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began to influence the study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and i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same period. After a period of silence, it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199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there have been some new chang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its academic evolution,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lourishing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The turn of the stud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social history". These aspects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face some problems.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s at the time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move towards independence and matur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纪霖;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J];读书;1999年07期
2 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 周兵;;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J];江海学刊;2007年04期
4 杨念群 ,肖自强;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J];开放时代;2002年02期
5 唐力行,吴建华,徐茂明,张翔凤,邢丙彦,吴强华,罗婧,申浩,徐松如,王健,申浩;论题: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5期
6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7 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杨念群;;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孙江;;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崔莉;区域社会史的新范式——《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评介[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3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4 白丰绩;史学危机?思想启蒙?学术建构——试析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史学主潮[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胡长栓;正义的进化——人类文化的当代命运——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悖论及其当代境遇[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6 戴海斌;;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学志》二十年史学论文一瞥[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1期
7 翟付顺;乔永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刘平;;1400~1900,北京五百年来的城市生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9 陈宇;;国外学者关于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10 田海平;如何论证人类普遍价值标准?[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海默;;慎防“习俗专制”成为关键缺环[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刘洁民;;数学史研究生应该学一点历史哲学(摘要)[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5 吴慧颖;;闽南民间游艺的文化解读——以《宋江阵》为例[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郑晓云;;论民族社会史研究及其在当代的几个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朱浒;;跨地方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8 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1927-1937)[D];复旦大学;2009年
2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汤黎;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玉林;技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D];东北大学;2007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9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黄娟;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文娟;托马斯·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7 贾林东;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社会生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饶s盍,
本文编号:2408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0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