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9-01-21 09:19
【摘要】:中日两国在史学发展的历程中,都出现过强劲的疑古思潮。中国自古史学遗产丰厚,疑古思想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清代乾嘉时期,有崔述撰著《考信录》,学术成就粲然,对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疑古学者都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德国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理念,结合中国传入的考据学方法,形成一股近代化的疑古思潮,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形成津田左右吉的"日本神代史抹杀论",中国在同一时期则出现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引发一场学术论辩。由于中日两国具体国情、文化背景和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日本的疑古思潮取得最终胜利,而中国的疑古思潮则被排斥、抑制而失败。分析这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可以得出必须清算"二重证据法"给历史学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确立历史学以求真、求是为第一准则等学术启示。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trend of thinking about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a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doubting ancient times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the Qianjia period of Qing Dynasty, Cui Shu wrote the Book of examination of Letter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re amusing, 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cholars who suspected ancient times in modern Japan and China. Dur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period in Japan, the concept of objectivist historiography of Lancke, Germany, and the methods of textual research introduced from China formed a modern trend of thought of suspected ancient times, which developed into the 1920s and 1930s. In the same period, Gu Jiegang was represented by Gu Jiegang's school of ancient history, which led to an academic debate. Due to the change of China and Japan'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trend of thinking about the ancient in Japan has won the final victory, while the trend of thinking about the ancient in China has been rejected, suppressed and failed.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consequences,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dverse influence caused by "double evidence Law" must be cleared, and the academic enlightenment of histo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such as seeking truth and seeking truth as the first criter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日本及朝、韩史学发展比较研究”(08JJD770097)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舒宪;《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2 张强;汉代以前的礼乐沿革与帝王统治术[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吴生道;浅谈龙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0年03期

5 黄正术;从大禹治水看夏人起源[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方酉生;试论偃师商城的发现及重大学术意义[J];史学月刊;1990年01期

7 孙华;夏代都邑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方酉生;论登封告成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说──兼与《禹都阳城即濮阳说》一文商榷[J];考古与文物;2001年04期

9 谢维扬;传说中的尧、舜、禹部落联合体[J];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03期

10 李维明;20世纪夏史与夏文化探索综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钟国发;;西方异域信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徐日辉;;古越鸟文化与农业经济初探[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皑;;司马迁称周厉、周宣之际为“共和”趣旨探微[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8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4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5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熊永强;中国史前雕塑人像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9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斯琴毕力格;太初历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乔治忠;时培磊;;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2 常城;;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412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12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