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敬告学术界
[Abstract]:If the contributors of the two journals, "Social Sciences of China"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disagree with their opinions on the handling of manuscripts and have sufficient evidence and good reasons, they may, within one month after receiving the opinions on handling, Lodge an appeal or apply for reconsideration to the General Editor's Office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Magazine. Contact information is as follows:
【分类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五届历史学前沿论坛”拟于2011年12月在山东大学举行[J];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2 汶;我校青年教师单少杰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探讨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作用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3 ;《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4 ;关于本刊内容网络传播权的声明[J];文史博览;2009年12期
5 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年02期
6 赵进中,侯树栋,田晓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7 史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8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9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10 刘泽华;叶振华;;历史研究中的考实性认识[J];文史哲;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f姝;应吉;;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6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7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10 ;前言[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9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7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3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1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