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米姝利
【摘要】:费正清与孔飞力是美国中国学不同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学者,两人曾有师生之缘,而且都曾就职于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有着相似的学术环境,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存在着某些传承性。但是,受国内因素、国际环境以及主流学术思潮的影响,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费正清、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基本结构有三章: 第一章探讨费正清、孔飞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传承方面。从重视中国文献档案和年鉴学派总体史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费正清在美国中国学领域开启了使用中国档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风,这一优良传统对孔飞力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研究清代的“叫魂”事件时,孔飞力就参阅、使用了大量的清宫档案。在研究思想方面,费正清、孔飞力都深受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的影响。对于费正清,从区域研究和溯源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他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创立哈佛研究中心;强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要反溯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孔飞力,从他多角度阐释“叫魂”事件以及新政治史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章意在阐释费正清、孔飞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差异方面,从近代史观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近代史观方面,分析费正清如何提出“冲击——回应”模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模式解释中国近代史。对于孔飞力,分析他如何以中国为中心对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农民起义爆发原因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方面,费正清把研究视角放在国家层面,强调历史研究的现实主义功用,对费正清的中美关系史研究进行分析。孔飞力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地区、省、县或城市,并开始研究下层民众的历史,从孔飞力的村社及晚清军事组织研究进行分析。 第三章透过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大背景,分析时代变迁给费正清、孔飞力学术研究带来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中国学发展的新契机,受时代因素、中美关系的缓和、主流学术思潮的影响,整个美国中国学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笔者拟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费正清、孔飞力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费正清、孔飞力学术上的传承与转变方面进行总结性论述,并分析美国中国学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07.8;K09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兆光;学术取向之转变──从《发须爪》到《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1期
2 仇华飞;麦卡锡主义与美国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3期
3 刘招成;;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陈宇;费正清中国研究的文化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吴前进;孔飞力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在哈佛访孔飞力教授(Professor Philip A.Kuhn)[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6 刘广京;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趋势[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7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8 高国荣;浅析费正清的历史观与西方两大史学思潮的关系[J];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9 吴原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中国学的新走向[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2期
10 王晴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J];历史研究;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5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7 郑清坡;;“民变”话语考论[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8 马勇;;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张越;张峰;;解除外在枷锁 还原史学本真——李勇著《保卫历史学》读后[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新生;;战后初期东亚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5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田正平;杨云兰;;“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语症——以《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9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昆励;论洪仁玕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珊;变个人所得税法为家庭成员平均所得税法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葛兆光;学术取向之转变──从《发须爪》到《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1期
3 张鸣;《叫魂》的多余话[J];读书;2000年06期
4 王振忠;从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看“叫魂”事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井上幸治 ,何培忠;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6 Ю.阿法纳西耶夫 ,李君锦;“年鉴”学派基本理论的演变[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7 郭圣铭;汤因比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上)[J];世界历史;1979年03期
8 顾宁;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J];世界历史;1997年01期
9 刘广京;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趋势[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10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佑茂;;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叶军;;略论现代化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占的地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3 龚云;;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4 关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李侃;李占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教学;1992年04期
6 余子明;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J];理论导刊;1994年11期
7 胡成;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问题[J];文史哲;1998年03期
8 雷颐;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9 张海鹏;1998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郭世佑;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展望(笔谈)——求是求真,贵在当真[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张海鹏;;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3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丁日初;;在祝贺中的感怀——为庆贺日本《近邻》杂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8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编者;;编后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提交会议论文目录[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龚云;[N];团结报;2013年
3 王莉 李志毓;[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N];光明日报;200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史党建研究室研究员 龚云;[N];团结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张清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张海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史党建研究室研究员 龚云;[N];团结报;2014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敏兰;[N];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涂建萍;反思与超越—胡绳晚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想;刘广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波;近年来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向[D];山东大学;2007年
4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机构
>吉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华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相关作者
>米姝利 >涂建萍
>龚云 >李想
>徐波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