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的结构
本文关键词:历史事实的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博士论文之目的,并非是要描述或诠释历史事实的本质,这实际上恰恰是我所放弃的任务;我更愿意在本论文中发展或明确一些概念,如“客观历史”等,并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以一种更富成效的方式来谈论历史事实。 为此,本论文将坚持一首要信念,即存有一独立的历史实在,且接受如下关于历史之定义,即“历史”一词包含两层含义:(1)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以及(2)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或说明。在本论文中,前者被称为历史Ⅰ,后者为历史Ⅱ。 本来,历史Ⅰ不能为任何思维或语言所捕捉,但通过区分作为描写性概念的“客观”及规范性概念的“客观”,本论文将日常用法中的历史Ⅰ抽象出一概念,即“客观历史”,并界定此概念与历史Ⅱ即历史文本之关系,即弗雷格所提出的意谓与意义之分别。由此,历史文本便只是指涉辨识客观历史的方式,无关乎真假,抑或是说,“真”或“假”不能作为历史文本的评判标准,且历史文本的价值关键在于其用法。在此,必须指出,客观历史与历史文本绝对是不同质的,但在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之中,二者却往往是以“客观-文本历史”这样一个复合概念的面貌出现。当然,这一复合概念并非不可存在于历史学之中。事实上,本论文认为,至少从知识进步的角度上,知道a=b要比a=a更有价值,因为正如康德所说,我们不需要任何信息便可确认前者,而后者却不总是能够先验地建立起来。 不过,本论文有理由对客观历史与历史文本二者严格区别,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精读卡尔·贝克尔之经典文本《什么是历史事实》,构建一包含有客观史实(A)、观念史实(B)、非客观史实(A)与非观念史实(B)四范畴的结构模型: 如上图所示,A∩B、A∩B、A∩B和A∩B即分别表示客观史实与观念史实之交集、观念史实与非客观史实之交集、客观史实与非观念史实之交集与非客观史实与非观念史实之交集。 作为一元史学范畴,客观史实与观念史实之交集A∩B,在历史学之日常实践中,并无实现的可能。原因在于,客观史实与观念史实二者具有互补性,历史学家不可能同时取得对两者的准确把握,客观史实愈趋于精确,观念史实就愈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反之亦然。 A∩B,即观念史实与非客观史实之交集,历史学家若浅尝辄止,极易将其逐出于历史学范域之外。但是,不容否认,此一范畴的确存在于历史学之日常实践之中,且对准确界定历史事实之性质效用卓著。具体言之,在历史学视野之内,此一范畴可从如下四层次入手加以考察:A∩B反映某种基本真实;A∩B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A∩B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不在场;以及A∩B与任何真实完全没有联系,纯粹是自身的拟像。 至于A∩B和A∩B此二范畴,皆非历史学家在其日常实践中所可能遇到。但是,前者指称“沉默的客观史实”,尽管不能直接观察之,但其于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历史画面而言,不可或缺;而后者可界定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无”,或可参照狄拉克关于正电子之表述以为一隐喻,理解此范畴。 如果我们不考虑A∩B这一典型的形而上学范畴,则A∩B、A∩B及A∩B三者之关系便可于一个三角形中表现无遗。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上述三范畴,则此三角形之三个顶点便可视为历史事实所可能处于的三种纯粹状态,即:某一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可以确认其属于A∩B、A∩B抑或A∩B。至于三角形内部,其无限多个点则对应着处于不纯粹状态下的那些历史事实——它们主要是所谓“复杂的历史事实”,比如说:“此历史事实的m片断属于A∩B,但n片断则属于A∩B。”一言以蔽之,由A∩B、A∩B及A∩B三者所构成的这一三角形即描画了历史学的日常实践所可能覆盖的全部区域。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我们关于历史事实这一概念的认识,本论文还将越出历史学的边界,通过考察历史类电脑游戏及公共历史话语,将“历史的否定”层面纳入研究视野,进而得出结论:历史与“历史的否定”可以相反的方式指涉同一个意谓。 总之,本博士论文之写作,归根结底,只能是描述历史学的日常实践,而绝不干涉之。
【关键词】:客观历史 历史文本 结构模型 否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06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导论 呈现立论前提并为之辩护13-27
- 第一章 区别与化合:历史文本与客观历史27-40
- 第一节 历史文本的特征27-36
- 第二节 复合概念"客观-文本历史"36-40
- 第二章 历史事实的结构模型40-53
- 第一节 重构:论贝克尔的历史事实40-49
- 第二节 历史事实模型的限定性49-53
- 第三章 历史事实概念的深化53-81
- 第一节 客观史实与观念史实之交集53-61
- 第二节 非客观史实与观念史实之交集61-76
- 第三节 客观史实与非观念史实之交集76-77
- 第四节 非客观史实与非观念史实之交集77-81
- 第四章 否定范畴与公共历史话语81-92
-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81-83
- 第二节 历史的否定之个案:电脑游戏83-87
- 第三节 作为公共知识的历史事实87-92
- 余论92-95
- 附录95-107
- 主要参考文献107-114
- 后记114-11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张同胜;;《聊斋志异·牧竖》的哲学诠释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蓓;;浅谈数字博物馆的信息选择与利用[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3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5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6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7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历史事实的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6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