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3:05

  本文关键词: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家,对他的历史学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历史学界尚属首次。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提出:①演化是一切生物的科学里面一种根本的现象,社会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人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现象,社会演化表现在社会习惯、各种团体组织、物质状况及社会人员等四个方面,演化与变动不同,社会演化与生物演化不同。②历史同地理是“天然的配偶”,,地理环境对历史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地理环境决定论“似大有讨论之余地”。③从物质、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历史,提倡综合史观。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提出:①历史的含义有两种;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穷原竟委、博古通今,预测未来及培养智慧三个方面;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亦即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宗教五个方面;史学仍不失为一种科学;历史研究中主观和客观应和谐统一,使研究结果尽可能接近历史事实。②历史研究分为搜集材料、分析、综合三大步骤,具体来说又包括:搜集材料—辨伪—知人—明义—断事—编比—勒成著作等阶段;提倡综合研究法特别是心理研究法。③通史与正史应该并存,不能独尊通史;分工合作,集体修史;编写历史教科书应以“综合的研究”为选材标准,“详近略远”,反对“中心论”,并力求做到“活现历史”。④修史者应耳聪目明、意诚心正、至公无私、学问渊博、识见卓越、长于文才。⑤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孳生史料,史料搜集的原则是“赅备无遗”,史料考证必须具备“射覆之会心”与“搜罗之兴趣”,考证有好尚、过疑、著述能力丧失三大弊端。总之,他为新史学理论之传播、构建做出了相当之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其历史学说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何炳松 历史学说 历史发展学说 历史编纂理论 社会演化 历史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092
【目录】:
  • 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3-4
  • 前言4
  • 一、 何炳松生平及著述简介4-15
  • 留学美国时期5
  • 进入教育界时期5-6
  • 商务印书馆时期6-13
  • 出长暨大时期13-15
  • 二、 何炳松历史发展学说15-23
  • (一) 社会演化史观15-17
  • (二) 历史与地理关系论17-18
  • (三) 综合史观18-20
  • (四) 社会发展动力论20-21
  • (五) 因果论21-23
  • 三、 何炳松历史编纂理论23-45
  • (一) 历史价值论23-24
  • (二) 历史性质论24-26
  • 关于历史的含义24
  • 关于历史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24-25
  • 史学为纯主观之学问论25
  • “史学终不失其为科学之一种”论25
  • 史学与社会学之区别25
  •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区别25
  • 史学与文学之关系25-26
  • (三) 历史认识论26-27
  • (四) 历史研究方法论27-29
  • (五) 历史写作论29-40
  • 通史与正史应该并存,不能独尊通史29-30
  • 集体修史主张30
  • 历史编纂应该考虑的问题30-32
  • 历史著述之基本要求32-34
  • 关于史学史及中国通史之编纂34-36
  • 关于文化史之编纂36-38
  • 关于历史教科书之编写38-40
  • (六) 史才论40-41
  • (七) 史料论41-45
  • 史料的范围41
  • 史料整理41-42
  • 关于史料考订42-45
  • 史料考订之必要性42-43
  • 考订之素质要求43
  • 考订的弊端43
  • 考订的具体步骤43-45
  • 史料与著作之关系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8
  • 后记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馨;何炳松史学思想析论[J];南开学报;2001年02期

2 周文玖;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J];求是学刊;2000年04期

3 王晴佳;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4 朱煜;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年03期

5 张书学;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J];浙江学刊;199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65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