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史列女入传标准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7-03-28 14:03
本文关键词:论正史列女入传标准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列女传》是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选取标准有一个从多元化朝单一化演变的过程。早期的儒家经典中对妇女的行为和品德提出了多方面的规定,西汉时期刘向所作《列女传》最早提出了七条妇女入传的标准,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也是强调对列女的选取标准要多元化。因此,妇女入史标准在开始形成的时候是多样的,妇女因贤明、母仪、贞节、文辞辩才等突出表现皆能入史。魏晋南北朝时,基本上延续了这一特点,《列女传》的标准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但此时列女入传标准也出现了两个倾向,一为贞节类妇女人数增加,数量上比汉代多;另一个则是妇女因政治、军事甚至识人上的突出表现也可以被选入《列女传》,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从体例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妃传从《列女传》中析出,《列女传》中人物身份变成以中下层为主,其“劝诫”皇帝的作用随之消失。隋唐时期,《列女传》从撰写目的上更加强教化的作用,由此母仪和贞节类标准的地位凸显,成为两大主要标准,而两《唐书·列女传》强调忠义标准为他代所罕见。宋元明时期的《列女传》人数虽陡增,大大超过前代。但是标准则完全集中于贞节一类,《列女传》初期的贤明、母仪、文辞辩才等标准绝迹。有一些在前代不需要妇女赴死守节的情况,在此时期变成必须赴死,且守贞节的手段更加残忍。恪守贞节的妇女中在作出守节行为时更多的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整个社会从皇帝、士人、到普通百姓都认同被社会异化了的贞节观,且少数民族的妇女也缺乏民族特色,与汉族的贞节观如出一辙。从形式上看,正史列女入史的标准越来越单一,越来越集中于贞节一类,其实质是社会思想和撰写目的转变。刘向撰写《列女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皇帝,为了正风气,而贤明、母仪、贞节、文辞辩才等不同标准都实现上述目的,这种目的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劝诫皇帝的目的不再,《列女传》的撰写更加重视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贤明、文辞辩才类的标准变得不合时宜,只剩下母仪和贞节之类。宋代之后,思想更是大变,道学兴起,《列女传》被更多地被赋予维护纲常伦理的目的,尤其强调夫为妇纲的作用,母仪类标准在三纲五常中无法找到恰当的位置,所以也逐渐的被取消。这种内在思路的变化,反映在具体标准上就是入传妇女的标准不断单一化。
【关键词】:列女 标准 多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6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儒家经典中妇女形象及两汉时期的列女入史标准9-18
-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中的“妇学”9-12
- 第二节 刘向《列女传》与妇学12-15
- 第三节 《后汉书·列女传》中的妇学及列女标准15-18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列女传》标准的“沿”与“革”18-31
- 第一节 《列女传》体例的变化18-20
- 第二节 《晋书·列女传》和《魏书·列女传》列女标准的转型20-24
- 第三节 同时期其他著作的选取妇女标准24-31
- 第三章 隋唐:标准的转型和忠义特色31-41
- 第一节 《隋书·列女传》的“鉴”31-34
- 第二节 两《唐书·列女传》中贞节孝义的地位34-36
-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列女标准的特色——忠君重义36-38
- 第四节 同时期其他著作择录妇女的标准38-41
- 第四章 宋元明时期:“贞节”支配下的列女标准41-52
- 第一节 “贞节”标准的最终确立41-44
- 第二节 道学:贞节标准绝对化的思想支撑44-48
- 第三节 唯贞唯节:元明时期的列女标准48-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忠德;中国古代妇学书籍略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张承宗;;两晋南北朝列女事迹考[J];阅江学刊;201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正史列女入传标准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7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