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关于唐前期史学论断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刘知几关于唐前期史学论断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鼎盛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且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一部分的史学更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史学巨著《史通》的问世是唐前期史学发展成就的重要表现之一。 刘知几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用了将近毕生的心血完成了史学巨著——《史通》,对唐前期以前的史学做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史通》不仅对史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唐前期以前历朝历代史学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正因如此,《史通》问世后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史通》。但是通观有关研究成果,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刘知几及《史通》某一方面的个案探讨上,而对于其对某一朝代,尤其是对其所处唐朝史学的论断,则无人触及。由此,不管是《史通》的研究,还是对唐朝史学的探讨,都是亟待深入的。本文从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学的点滴论断入手,首先将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学的论断,总结归纳为修史制度、史家素养、史书撰述和史家史观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刘知几对唐前期修史制度、史家素养、史书撰述、史家史观的认识等问题和唐前期史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一、刘知几对唐前期修史制度的褒贬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修史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时期以来从未间断。而这一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史官制度的绵延和修史机构的建立、完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朝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但继承了前代修史的优秀传统,而且使史官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定型和制度化,并首次确立和完善了史馆制度,这一我国史学史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史通》中,首先,刘知几在对历代史官制度起源与演变进行考查的同时,对唐朝的史官制度和史官建置也进行了较客观的褒贬。其次,从唐朝修史制度、修史活动两个方面对唐朝史馆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尖锐批评。这些批评对于推动唐朝及其后史官制度和史馆制度的完善均是大有裨益的。 二、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家素养的反思 关于史家主体意识即史家修养的问题,是刘知几史学系统总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史学理论的灵魂和精髓。首先,刘知几在《史通》中用“才、学、识”的“三长”理论对唐朝史家素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对具有史才的唐朝史家提出了赞扬,对不具有史才的唐朝史家提出批评。其次,用直书曲笔理论对唐朝史家素养也进行了反思,其中已经触及到了“史德”的问题,体现出了他的真知卓识。但是,刘知几终究无法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认为一些曲笔符合名教是有必要的,体现了其片面性。 三、刘知几对唐前期史书撰述的论说 刘知几通观历代史书,在更加客观、公允的基础上,对唐朝史书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史书分类上对唐朝史书进行论说,阐述了唐朝正史、杂述两类史书。其次,从史书史例上对唐朝史书进行论说,对唐朝史书的体裁、体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再次,从史书编撰角度对唐朝史书进行论说,对唐朝史书的史料采撰、史事编撰、史文叙述等问题进行了评论。这些论说反映了刘知几在史书方面的理论,也体现了他超越前人的真知卓识。使我们不仅对唐朝史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其中虽有狭隘的一面,但总体而论是辨证的、中肯的。 四、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家史观的评述 在社会各方面均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唐朝,史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刘知几对唐朝前期史家在著作中体现出的史观进行了评述。首先,刘知几在天人观上是主张以人事为主的天人观,在此基础上对唐朝史家以神鬼为主的天人观提出了批评。其次,刘知几认为古今历史是发展变化的,鉴于此,他对唐朝史家僵化的古今观提出了批评。再次,刘知几在正统问题上有严格的正统非正统的观念,受其影响他对唐朝遵循正统的史家进行了褒扬,对有背正统的史家提出了批评。最后,刘知几在人物观上表现为恶可诫世,善可示后的严格择人入史观念,所以他对唐朝前期不符合此标准的史家提出尖锐的批评。这些对唐朝前期史家史观的评述,总体上是客观公允的。
【关键词】:刘知几 《史通》 唐前期 史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6
- (一) 刘知几《史通》的宏观研究9-10
- (二)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研究10-13
- (三) 刘知几史料学思想的研究13
- (四) 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研究13-14
- (五) 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研究14-16
- 一、刘知几对唐前期修史制度的褒贬16-29
- (一) 史官制度论16-20
- 1、史官建置17-19
- 2、史官职责19-20
- (二) 史馆制度论20-29
- 1、修史制度22-25
- 2、修史活动25-29
- 二、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家素养的反思29-40
- (一) 史才“三长”论29-36
- 1、史才30-33
- 2、史学33-34
- 3、史识34-36
- (二) “直书曲笔”论36-40
- 三、刘知几对唐前期史书撰述的论说40-56
- (一) 史书分类法40-43
- 1、正史40-42
- 2、杂述42-43
- (二) 史书史例说43-47
- 1、体裁44-45
- 2、体例45-47
- (三) 史书编撰论47-56
- 1、史料采撰47-48
- 2、 史事编撰48-53
- 3、 史文叙述53-56
- 四、刘知几对唐前期史家史观的评述56-65
- (一) 天人观56-58
- (二) 古今观58-60
- (三) 正统观60-62
- (四) 人物观62-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0
- 后记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都雯;;看刘知几评史馆制度[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7期
2 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体例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雷戈;“直书”“曲笔”新论──浅谈刘知几的史学观[J];中州今古;1995年05期
4 ;刘知几的尊法反儒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01期
5 卢山红;;关于《史通》之“通”的再探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许凌云,,王学军;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方法论[J];浙江学刊;1994年04期
7 杨绪敏;;论《史通》的失误及其局限性[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宋纯路;;从《史通》之《疑古》、《惑经》篇看刘知几的史学批判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徐兴海;刘知几的史汉比较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傅玉璋;;刘知几尊法反儒的战斗精神——读《史通》札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致功;;刘知几的修史主张[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2 赖瑞和;;唐史臣刘知几的“官”与“职”[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谭汉生;;纤芥无遗 丘山不弃——评张舜徽先生《史学三书·史通平议》[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葛志毅;;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文化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8 郑慧日;陈雅;;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9 方同义;;论浙东学术的实学倾向[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希都日古;;《蒙古秘史》和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渊源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孟广林;史学文化热不是真正的学术复兴[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高俊;史学魅力在于真善美的统一[N];郑州日报;2006年
3 唐小兵邋(本报书评人);接续民国史学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陈其泰;《春秋》与史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5 王长奇;刘知几的“史讳”与“名教”[N];光明日报;2002年
6 张清芳;柏杨品三国:滋味老辣[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有林;治学浅说[N];人民日报;2002年
8 周文玖;“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N];学习时报;2006年
9 郭z
本文编号:365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65137.html